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藏学

不被遗忘的隐秘乐园——《隐秘乐园门隅——门隅的历史法律地位》推介

发布时间:2022-11-24 09:32: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西藏门隅地区的研究,硕果累累。然而在已经面世的学术文章和专著中,关注的焦点大多是英国侵略西藏地方的历史和印度继承英国殖民主义的衣钵对我国边境的侵占,有关门隅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仅限于专题方面,缺乏系统、全面研究的专著。这不仅无法对门隅地区历史文化取得总体上的认识,而且不利于专题研究的深入开展。2014年5月,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的巴桑罗布先生所著的《隐秘乐园门隅——门隅的历史法律地位》一书,就是适应学术界这一迫切需要而问世的力作,也是作者多年积累、刻苦钻研、实地调查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著名藏学家陈庆英先生专门为该书作序。2021年,中国藏学出版社对此书进行了二次印刷,足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政治意义。

  作为后辈,我没有资格对先生的学术成就作任何评论,但是作为一名编辑,想谈谈读后感,把这本引发我们更多思考、然后恍然大悟的书籍,把可触摸、有温度的门隅地区历史文化推荐给大家。


图为图书封面

  点、线、面结合——史料丰富,脉络清晰

  古代门隅是一片偏远蛮荒难以走进的地区,在西藏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历史中,一直不太受重视,有关门隅的记载也是零星地分散在史籍中。作者数十年不仅多次深入实地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而且查阅了大量藏文古籍、文书档案、考察报告、民族调查、论文集、专著、报刊等,从中发掘整理有关门隅的史料。本书中,作者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法,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将大量庞杂且零散的史料剪裁得体,编排妥当,力图展现出门隅作为历史悠久地区清晰明了的历史文化发展全貌。

  全书共分6章23节。系统研究了门隅的历史渊源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用史实证明,有史以来门隅便是西藏的一部分;论述了吐蕃赞普后裔在门隅繁衍生息、治理门隅的历程;考察了西藏地方政府在门隅的复合型行政体系及运作模式;梳理了英印对门隅的觊觎、蚕食和门隅陷落的经过,并从国家法的视角论证了所谓的“麦克马洪线”的非法性;实地调查了“麦克马洪线”造成门隅地区民众“骨肉分离,血脉相连”的情况。其中不乏精辟的见解和论述,称得上有关门隅专著中的上乘之作。正文前配之以丰富的插图,内容包括门隅的风土人情、代表性的文化遗迹、作者调研考察等,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的内容。后附13个附件,多为西藏地方政府与门隅地区来往政务公文汉文翻译,为读者、研究者提供丰富而准确的资料。

  创新与开拓并举——补史之缺,创见叠起

  作者积极吸收前人的成果,但并不盲从,而是以史实为依据,补往说之不足,适时提出自己的创见,大大增加了该书的学术价值。例如,阐释吐蕃分裂割据时期(公元9世纪中叶至13世纪中叶)门隅地区的历史时,作者采用文化遗存、建筑遗址与古文献互相结合印证的“二重证据法”进行研究,主张吐蕃王朝崩溃以后近400年的分裂割据时期,门隅地区都是由赞普赤祖德赞的兄弟藏玛及其后裔统治,促进了藏传佛教在门隅地区的发展,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不仅论述了藏玛在门隅地区还俗成婚,娶妻生子的历史,而且考证出诸多藏玛后裔的谱系。既不同于藏文史籍中所描述“藏玛为虔诚可敬的佛教徒”;也不同于一些学者所认为的“吐蕃分裂割据时期门巴族历史几无可闻,仅存一些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填补了吐蕃分裂割据时期门巴族历史研究的空白。

  该书的创新还表现在方法上。除了使用历史研究常用的“二重证据法”,还使用法学、文化人类学等新方法进行研究。例如,在论述所谓的“麦克马洪线”的非法性时,作者在厘清史实的基础上,结合国际法原理和规则,尤其是条约法的规定以及关于边界的国际习惯、国家继承规则,有关领土所有权以及边界问题的国际判例,采用实证分析法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麦克马洪线”的出台过程逐一验证,对当世说法中的错误观点进行分析、辩驳,并根据分析、论证,得出“‘麦克马洪线’不具有法律效力”的结论。又如,作者从文化涵化理论视角论述了藏族与门巴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关系不断提升和深化的过程,是中华民族有机团结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体现在历史上,更体现在当代。

  该书在创新的同时,还注意开拓。例如,对门隅地区的藏语地名进行了考释,涉及山岭江河、村落和历史区划,并提出“名从主人”的音译转写原则,对门隅的地理、地名学研究也是一个新的贡献,有利于填补有些学科领域研究的空白,而且可能利于为有关重大决策提供参考。


图为巴桑罗布先生

  史、论、评交织——史论结合、匠心独运

  历史的记录不能单纯记录史料,还应当探求和总结某些规律。没有理论的思考,史料依然是时间仓库中的储物,无法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在本书中,我们能在多处看到作者“给研究者以参考,给后来者以借鉴”的尝试和努力。例如,谈到藏传佛教竹巴噶举派与格鲁派在门隅地区不断发生碰撞、摩擦,不断重新划分和变更势力范围及地界,并开始出现门隅与珠隅之分的历史时,作者发出“这种政教纷争,后来给英国殖民主义者以‘帮助建立主权国家’为诱饵,妄图肢解西藏,然后肢解中国以可乘之机,这是历史的悲哀!”的喟叹;再如,作者从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的角度对《门隅水羊清册》的人口登记、土地面积、亩产粮食统计和地域标界等进行了研究考证,指出,“任何人只要不带偏见,细细研读《门隅水羊清册》,自然就会明白门隅的主权归属,就会知道那里所有的人名、地名、山名、水名、树名、禾名等等都是藏文化的一个个符号,她们所表达的都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种意义。”这种史、论、评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不仅丰富了作品内容,而且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综上所述,本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和了解门隅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深入探讨门巴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演进,而且有助于人们对隐藏在历史表象后面的文化内涵、作用进行认识和反思,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图为北京藏学讨论会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巴桑罗布先生完成此书初稿时,超过50万字,先后经多次修订,删繁就简,付梓时仅存15.5万字。为了学术规范,仅校对与校注就花了半年的时间,治学态度之严谨令人敬佩。因此,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部著作生命不老,且历久弥新、常温常新,很值得与大家分享。(中国西藏网 文/南加才让)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