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藏学

沿着六世班禅的足迹 感受大师爱国情怀

宋家丽 发布时间:2018-05-29 10:17: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在北京西黄寺内有一座“清净化城塔”,是乾隆皇帝为纪念六世班禅而建。公元1779年,六世班禅罗桑巴丹益西请得乾隆皇帝晋京谕旨后,率2000多人自后藏扎什伦布寺启程,行程2万余里进京为乾隆皇帝七十大寿入觐祝贺。在承德避暑山庄觐见祝寿后,六世班禅随同乾隆皇帝来到北京,驻锡在清廷专门为他修缮一新的西黄寺中。在京期间,六世班禅在西黄寺、雍和宫等地讲经说法,广施法缘,后因罹患天花圆寂在西黄寺。

六世班禅是一位具有深厚爱国情怀的大活佛,1775年,图谋侵略西藏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及英国军队提出与西藏签订通商等条约,六世班禅立场鲜明地指出,“西藏属中国大皇帝管辖,通商事务必须经大皇帝批准,我无权作主”对此婉言谢绝。他悉心栽培八世达赖喇嘛,保证西藏地方宗教权力平稳过渡,并始终与中央政权保持紧密联系。朝觐途中,他跋山涉水,一路弘法利生庄严国土,促进了满、蒙、藏、汉等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书写了中华民族大团结历史上的光辉篇章。乾隆皇帝感念六世班禅的爱国之举,在西黄寺修建了这座“清净化城塔”,供奉六世班禅的衣冠。

图为西黄寺清静化城塔,是仿印度菩提迦耶塔设立的金刚宝座式样塔,俗称“六世班禅塔”。摄影:许娜

2008年,在西黄寺重新修缮时,台湾省籍企业家陈燕妮为六世班禅的爱国情怀、民族大义感动,参与捐助了部分修缮善款。自此,陈燕妮与西黄寺结缘。在作为企业家的同时,陈燕妮还担任了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理事、北京市妇女联合会执委、北京港澳台侨妇女联谊会理事等社会职务,在频繁的港澳台民间交往中,陈燕妮更深刻地体会到“祖国统一”的重要性和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陈燕妮说:“从那时起,我就想把班禅大师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爱国思想传播得更加广泛。”这些年,她一直在探索用合适的形式来大力传播六世班禅的感人爱国故事。2016年底,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在西黄寺举办“藏传佛教文化——黄寺与紫禁城”论坛,来自两岸三地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乾隆皇帝与六世班禅密切交往的史实和现实意义。作为论坛的协办方,陈燕妮产生了以影视作品来传播六世班禅爱国精神的想法,电影定名为《一代圣师》。

图为黄寺论坛筹备期间,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与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相关领导交流后合影。

陈燕妮认为,用电影语言表达大型历史题材,用客观史实加以艺术创作,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走进影院了解历史,共同感受一位宗教领袖的感人故事和爱国情怀。陈燕妮的想法得到了西黄寺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和社会各方有识之士的高度认同。

图为《一代圣师》剧本封页。

巧合的是,这一想法还在酝酿阶段时,陈燕妮就结识了刚刚完成了一部佛教题材剧本的电影编剧史壹可。陈燕妮诚恳提请史壹可来创作《一代圣师》的剧本。但出于对如此恢弘史实和人物的敬畏之心,史壹可并没有立刻同意,而是答应先感受一下看能否找到创作灵感。经过半年多的密集交流,史壹可最终被陈燕妮的执着打动,2017年9月11日,在清净化城塔下,史壹可郑重地接受了陈燕妮的邀请,开始全力创作《一代圣师》电影剧本,并在塔前承诺于农历十一月初二(公历12月20日)完成剧本,因为这一天正是六世班禅圆寂237周年的祭日。

陈燕妮一直认为自己肩负着时代的重任。从最初的想法到最终决定拍摄电影《一代圣师》,“一切都像是水到渠成”。她说,“这是一种缘分,更是一份责任与使命。虽然人生中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却能在坎坷中不断超越自我。十数年来,我投入了大量资金做公益和佛教文化事业,从未想过要放弃。直到拍摄电影《一代圣师》的想法出现,我才明白,过去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拍摄这部电影而准备的。”

图为考察组在六世班禅出生地走访。

由于这段史实对宗教、历史、政治、民族关系等专业知识要求极高,陈燕妮将《一代圣师》的电影剧本副本分别交给了著名藏学家、原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宗教研究所所长陈庆英,故宫博物院藏传佛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罗文华,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的专家学者、中国佛教协会的高僧大德及知名电影学家、电影导演等,请他们对剧本进行指导。

图为陈燕妮赴川拜访著名藏学研究专家陈庆英。

在众多专家的严格把关下,《一代圣师》剧本送审时,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本着求证历史原貌,感受大师愿行,塑造鲜活人物,弘扬爱国情怀,“对历史负责、对观众负责”和能为当代社会呈现一部真实感人的经典大作的使命感,陈燕妮决定继续深度打磨剧本。她带着团队仔细研究了六世班禅的进京线路和史实,循着当年六世班禅所走过的路线进行了一次实地体验考察。

图为考察组在阿拉善博物馆调研。

据史料记载,当年六世班禅从日喀则出发,东渡通天河、黄河,翻越了十几座雪山,横穿戈壁沙漠,历时1年多才到达京城。

图为考察羊八井草场。

值得一提的是,这支考察队伍由4名女性组成,年龄最小的24岁,最大的54岁。除了陈燕妮、史壹可外,还有陈燕妮企业的一位藏族姑娘毛加,她负责沿途藏、汉文史料搜集查证和外联工作。另一位成员是陈燕妮刚刚从美国大学毕业的女儿柔柔,她负责考察组的吃、住、行后勤保障和摄影等工作。团队里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和责任。

柔柔说:“我觉得这是一件具有意义和挑战的工作,能参加是非常幸运的。我喜欢看电影,对历史、政治、宗教和民族等题材都很感兴趣,看好莱坞的大片比较多,国产电影的品质还有待提升。我向朋友们介绍要拍一部关于高僧活佛的爱国影片时,大家都很期待。”

这支“巾帼考察组”于今年4月中下旬从北京西黄寺出发,历时21天,行程2万里,途经北京、河北、内蒙古、宁夏、青海、西藏六省区,对北京、承德、鄂尔多斯、阿拉善左旗、宁夏银川、青海西宁、西藏拉萨、日喀则等地的21座寺庙、7个博物馆和六世班禅留下遗迹的共40多个地点进行了考察,拜会了23位高僧大德和12位涉藏领域专家学者,收获满满。

考察组与塔尔寺寺管会负责人等交流剧本创作。

考察组一行以汽车代步,以火车代驼(马),每天行走数百公里,风雨兼程,为节约时间多考察遗址,餐饮基本以速食快餐为主。根据史料记载,严格循着237年前六世班禅一行曾经走过和驻锡过的山口、湖海、草原、沙漠和寺庙一路前行。旅途遥远,气候多变,大家一边惊叹中国山河秀美、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一边感慨当年六世班禅一行人挑马驮,万里晋京的艰辛,仿佛行走在历史和现代不断交错的时空里。

图为考察组在扎什伦布寺祈福。

在六世班禅的出生地——现在的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南木林县扎西孜村,为了找到六世班禅出生时的遗迹,考察组在乡间地头向多位村民打听,最后找到一位85岁的老村民,向他了解六世班禅出生和小时候的故事。当村民们得知她们是为拍摄六世班禅的电影而来,高兴得主动带她们爬上村里一座位于海拔4300米处的废墟城堡,找到了传说中的经墙和六世班禅在被认定后回村时留下的足迹。

图为传说中六世班禅儿时足迹。

考察组深入走访实地一一查证核实,获取了大量一手的历史资料与珍贵图片。“这是一次特别珍贵的心的旅程,我们每个人都累并快乐着、收获并成长着。这一路我们有太多的感动和感恩,因为知道我们要把六世班禅大师的爱国精神和故事搬上荧幕,有缘的朋友们一路上都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和大力支持,接触到的每一位僧俗都毫无保留地为我们讲述他们所知道的六世班禅的故事。我们唯有将《一代圣师》电影剧作打造成经典优秀作品呈现给所有关心爱护和参与支持我们的人。”陈燕妮说。

图为考察组与西藏自治区社科院宗教所研究员交流。

走过了2万里旅程,考察组一行像六世班禅当年一样,将故宫博物院作为最后一站。

旅程之前,陈燕妮曾向许多投资方介绍过《一代圣师》的拍摄创意,有不少人担心票房回报。对此,陈燕妮说:“我认为票房非常重要,我们拍电影的初衷就是希望六世班禅的爱国精神、责任担当与使命能感染更多的人,引导更多人以他为榜样。好的票房代表了有更多的人感受到了班禅大师的爱国情怀,在更多人的心里种下了一粒善的种子。同时也是市场对一部电影作品是否优良、是否认同的真实回馈,亦是对投资人最好的回报。”

对于电影是否会受欢迎,陈燕妮十分自信:“凡事用心极致,感同身受,激情创作,内容为王。故事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观众。”陈燕妮一行几乎每到一处,都会被六世班禅的拳拳爱国之心所打动。在腾格里的万里平沙、在青藏高原的雪山戈壁,“在当时的条件下,六世班禅大师该是抱着怎样义无反顾的决心,才一路走到北京。遥想当年六世班禅从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启程,浩浩荡荡2000余众途经羊八井、唐古拉山口、日月山,到达青海丹噶尔古城、塔尔寺,数里长街,螺号长鸣,宝伞华盖,仪仗列队,黄袍袈裟高僧出迎,地方文武官员、藏汉族商人民众身着盛装,僧俗手捧象征吉祥如意的‘切玛’盒和洁白的哈达站在路边祈请班禅摸顶加持,迎接的队伍和场面是何等的壮观和感人”。编剧史壹可此行更是一路被感动得眼泪不住地流淌。

图为故宫珍藏六世班禅铜像。

经历远行之后,陈燕妮认为,在国家如此重视文化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深度挖掘历史经典人物,让他们的故事和精神为当代社会服务,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去关注和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起源,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中国西藏网 记者/宋家丽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