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物活化利用水平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在保护、管理好文物的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既彰显了文物的价值,也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日前,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正在山南市调研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紧紧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升文物活化利用水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西藏是全国文物重要省区之一,文物资源丰富、风格独特。长期以来,全区各级文物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担当作为、扎实工作,推动文物保护责任落实、体系完善、价值挖掘、对外交流等不断取得新成效。据统计,2013年起,10万余件各类珍贵文物在数字化建档中得到更加科学的保护。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文物活化利用,使文物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最大程度释放文物承载的文化力量,方能让全区各族人民更好地触摸过往、感知历史,赓续历史文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为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凝聚文化力量、提供精神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当前,西藏文物活化利用不断深入,激发出历史文物资源的生命力。持续提升文物活化利用水平,让更多文物活起来,首要的就是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让文物说话,讲好中国西藏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即载体,要进一步发挥文物以史鉴今、以史育人作用,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物即资源,要正确把握保护传统与促进文明进步的关系,整合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要遗址、革命文物等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发展文旅产业,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文物即桥梁,要进一步发挥文物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独特作用,拓展文物对外传播渠道,提升西藏文物的传播力影响力。
阿里噶尔县故如甲木墓地出土的“王侯文鸟兽纹锦”和茶叶,充分证明早在1800多年前,西藏西部就已通过丝绸之路与祖国其他地区建立了密切联系;西藏博物馆以吐蕃《旁唐目录》为代表的35部馆藏文献被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见证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阿里先遣连纪念馆、昌都革命历史博物馆、波密红楼等革命纪念馆等馆藏的众多革命文物,记载着中国革命西藏篇章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成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的生动教材……博物馆是文物的保存者和历史的记录者,是文化的“存储卡”和历史的“解码器”。持续提升文物活化利用水平,就要进一步对博物馆文物价值和意义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文创融合,坚持贴近公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目标人群的文化利益追求,既要把布展设计得生动活泼,也应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加强主题性与专业性、互动性与趣味性。同时,要推动跨界融合,让博物馆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搭上“文博热”的东风,充分运用“博物馆+”,在跨领域、跨行业、多元化、多交叉的融合中推动不同文化互联互通、包容互鉴。
目前,西藏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正有条不紊开展,更多新发现文物将进入公众视野,同时,自治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大数据库也即将建立。在推进全区文物事业的进程中,持续提升活化利用水平,要深刻挖掘文物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更好体现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时代价值,更好发挥文物塑形铸魂作用,让人置身于“活化”的历史之中,串联起时间的珍珠,带来知识与文化的滋养,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得到“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启迪,从不忘本来中获得开辟未来的力量。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西藏博物馆体系愈加健全 共43个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
记者30日从2024年西藏全区文物局长会上获悉,2023年,西藏博物馆体系愈加健全,全区43个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年参观人数达200万人次。[详细] -
西藏落实百余个重点文物保护项目
2023年西藏持续推进重点文物保护建设项目,强化项目跟踪问效和督查督办,推进完成百余个国家和自治区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项目,全区文物保护利用水平持续高质量提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