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喜马拉雅纪行|“四代界桥”见证中尼深厚友情谊

发布时间:2023-09-18 08:59:00来源: 新华社

  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麓,吉隆藏布与东林藏布的滚滚江水在中尼边界吉隆口岸交汇,一路浪花翻滚,深情地与西藏吉隆镇告别后,便向南流入尼泊尔境内。

  横亘在江水之上的水泥桥结实宽阔,名为“热索桥”,传承至今已有“四代”,是中国与尼泊尔之间的界桥。桥面上,中尼两国人员、车辆来往络绎不绝。而50米外,第一代的铁索木板桥,历经风雨侵蚀。


图为第一代铁索木板桥遗迹(9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但这座铁索木板桥却将当地许多人对中尼友谊的记忆拉到了上世纪70年代。西藏吉隆县吉隆镇冲色村87岁的村民确巴回忆道:“当时尼泊尔边民和我们的边民,经常肩挑背扛货物来往做生意。我们买那边的大米、水果、手工艺品,他们喜欢我们的日用百货。我去过那边三次,那时桥面简陋,走的人多了就晃得厉害。”

  后来,为了保障人员往来安全,中尼双方在紧靠铁索木板桥的下方又建了一座钢索桥,也就是第二代界桥。吉隆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二队副队长查洪斌说:“那座钢索桥桥面可供两人徒步并行,虽无法通行车辆,但可确保人员通行便利与安全。”

  2014年国家扩大开放,吉隆口岸正式开通运行,在两代界桥的一侧,宽阔的水泥桥正式建成通车。自此,吉隆口岸货物通过量迅速增加。铁索木板桥、钢索桥、水泥桥,三代界桥同框,犹如一幅纪念画,见证着中尼两国友好交流与经贸往来的发展历程。

  2015年4月25日,突如其来的尼泊尔8.1级地震波及我国吉隆镇。大地剧烈的摇摆,加之山上滚落的巨石,不仅将第二代钢索桥砸断冲进了江里,第三代水泥桥的桥面、桥墩也均受到严重损坏。

  “虽然地震对中尼双方贸易往来冲击不小,但水泥桥经过抢修加固,依然‘带伤上阵’,可以限载限速通行。它不负使命,承载起中尼两国的陆路物流。”吉隆海关副关长张志说。

  今天,伫立在东林藏布上的第四代界桥,是在第三代界桥的原址上重新修建的,于2019年正式投用。新桥桥面长110米、宽12米,宽阔的大桥每天都有车辆来往通行,热闹非凡。“我们这次要去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旅游,从吉隆口岸通关用了不到10分钟,太方便了。”来自浙江省金华市的张先生说。


尼泊尔一方的人员和车辆正在通过第四代水泥桥进入中国境内(9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第四代水泥桥将延续它的使命。”查洪斌感叹。

  “受新冠疫情冲击,吉隆口岸一度关闭,对边民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如今口岸又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我经常过来采买一些生活物资、食品等。”尼泊尔边民索隆欣喜地说。

  截至上半年,自今年4月1日吉隆口岸恢复双边人员往来以来,吉隆口岸外贸进出口货物量达2.6万吨,同比增长5.8%,进出口总额实现11.39亿元,同比增长30.6%。


图为航拍的第四代水泥桥(无人机照片,9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