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 增强西藏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中华文化认同是个体或群体对中华文化予以认可并产生归宿感的社会心理过程,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基和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抓手,它与文化认同有正相关关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打造更美好的公共文化空间,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营造更和谐的公共文化环境,在不断满足人们美好精神文化需求过程中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使命。
打造更美好的公共文化空间
公共文化空间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活动以及依附其上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文化治理体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是城乡一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不断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抓手。2021年4月,“着力构筑公共文化新型空间”被列为未来文化建设的四项工作重点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公共文化建设成就显著。目前,全区共有5464家农家书屋、1787家寺庙书屋、74个县(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69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8个市(地)图书馆。社区书屋、校园书屋等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内容和设备不断升级,资源实现有效整合。城市书吧等新型阅读空间建设不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自2019年获得“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荣誉称号以来,拉萨市在设施建设、资金投入、队伍建设、活动开展、发展规划等方面均有了制度性保障,形成了政府负责、部门牵头、县区配合、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新时代新征程打造更美好的公共文化空间,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要从两方面入手。一要更加注重以人为尺度的空间打造。以人为本是公共文化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公共文化空间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它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一性”统领区域文化的“差异性”,构建对“现代公共人文精神”认知的均衡性,构筑民众对现代文化的归宿感。空间的设施、资源、服务紧跟人走,以开放、智慧、包容、共享为宗旨,以“大阅读”“悦读”等现代理念开展全民共享活动,营造有品位、有温度、有人间烟火味的心灵栖息之地。其表现形式可以是文化艺术、休闲娱乐,或者生活服务、自然生态等,如拉萨城市之肺——拉鲁湿地公园,就是集多功能于一身的公共文化空间典范。二要以设计提升品位,以文化发挥效能,引导大众多元文化需求升级,实现公共文化的效能与价值。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既要好用,又要好看,是效能与审美的结合体。改变“空间即建筑”的传统观念,将文化街道、文化院落、文化公园、文化绿道、文化标识等内容纳入公共文化空间范畴,使其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意义。
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
公共文化产品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面向全体社会成员,通过传播精神价值和行为方式的形式提供的、用以保障公民文化权益的产品或服务,具有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受益上的非排他性。公共文化产品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是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载体。
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解决“有没有”是关键问题。当前,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主要是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目前,在西藏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约11.02%,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约7.05%,城镇人口占比35.73%;移动互联网普及率大为提高,人们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精神文化要求更高。满足人民美好文化需求,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势在必行。
一要创造具有中华文化内涵、展现中国魅力的文化产品。深入挖掘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使其“小美”源源不断丰富和充盈中华文化之“大美”;创新西藏优秀传统文化表达方式,让“深闺”中的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以更时尚、更现代的方式走进新时代、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处理好共性与个性、传统与现代、创新与发展的关系,摒弃落后的、不合时宜的传统,实现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动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西藏力量。
二要提高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度。政府既是公共文化产品的规制者,也是主要供给者。公共文化服务需要精准供给。首先,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机制,拓展需求表达渠道。成立调研工作组,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开通政府工作文化专栏、举办座谈会等方式摸清底数,了解群众所思所需。归类整理相关数据,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层面群众的文化需求特征,精准施策。建立群众文化满意度反馈调查机制,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力考核评价体系。其次,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审核机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始终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严禁在文化产品中出现危害祖国统一、破坏民族团结的内容。加强对版权、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鼓励原创、尊重首创,健全文艺人才培养机制,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运用法治惩处和震慑侵权盗版、抄袭剽窃的违法犯罪行为。出台相关政策制度,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坚持书刊、影视、文艺活动等文化产品以“健康”“原创”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严厉打击低俗、庸俗、媚俗文化,抵制跟风化、同质化、形式化的文化供给,实现精品供给与精准供给的完美结合。最后,加强对公共文化产品的宣传力度,做到“民有所求、我有所应”“我有所供、民有所应”,努力营造公共文化活动人人知晓、人人响应、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
三要开展有创意、有新意的文化活动。新时代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被动地看看戏、听听歌、吃吃饭,而是渴求欣赏内容更深刻、形式更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创造性的多种文化。丰富节日活动形式、挖掘节日文化内涵,回归节日本真本味,以丰富的文化活动阐释节日时代价值,打造节日品牌文化在西藏大有可为。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曾以“世界读书日”为平台,组织主题晚会、诗歌朗诵、阅读讲演、知识竞赛、名家讲堂等系列活动,将书与读有机融合,吸引了不少读者。目前,“书香西藏”已成为区内一流阅读品牌,成为西藏的文化名片。另外,如拉萨市城关区蔡公堂乡组织的“三八”妇女节插花活动、“弘扬‘七夕’文化,创建文明家庭”的七夕主题活动,林芝市的桃花节等,它们之所以人气爆棚,主要在于站位有高度、内容有深度、形式有新度、情感有温度,在潜移默化中推进移风易俗,弘扬健康文明新风尚。
营造更和谐的公共文化环境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营造公正和谐的文化环境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
一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要“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全社会要唱响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三个倡导”核心内容。各行各业在深化拓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道德建设、行风评议、行业行为规范等结合起来,使其在本行业本领域深深扎根。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日常生活,不断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要大力推进公共文化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实现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合作模式,保证供给主体资质过硬、产品优良,同时充分利用市场优势提高公共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各级政府要科学合理开展监督管理工作,保障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构建信息反馈灵敏度较高的公共文化服务市场监管体系。规划公共文化服务市场行为,严厉打击、制止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良行为。
三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绩效评价体系。各级政府要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评估体系,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重要依据之一。通过座谈会、网络调查、问卷、个别谈话等形式了解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见建议,实现供给与需求的良性循环,打造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中华文化认同坚强堡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作者单位:拉萨市委党校)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西藏宗教界“三个意识”教育第一次调度推进会召开
14日,全区宗教界“三个意识”教育第一次调度推进会在拉萨召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