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铮铮铁骨铸丰碑——西藏烈士陵园里的清明瞻思

发布时间:2022-04-06 09:14:00来源: 新华社

  又一年清明时节,从藏东峡谷,到藏北高原,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手捧鲜花,来到烈士陵园,缅怀为解放西藏和建设西藏献出生命的英烈。

  一排排墓碑,一串串名字,刻录着雪域巨变背后的牺牲。一棵棵松柏,一朵朵鲜花,诉说着令人动容的悲壮故事。

  记者走进昌都烈士陵园,嫩绿的柳枝随着微风摇曳,烈士墓碑前摆满了鲜花。220座墓碑安葬着为解放昌都、平叛改革、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以及各项革命和建设事业牺牲的烈士。


这里是昌都烈士陵园(2022年4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周荻潇 摄

  在尼玛扎西烈士墓前,一束黄白相间的菊花安放在碑旁。退休多年的罗布表情肃穆,低头缅怀曾经的同事。

  1995年1月12日,激烈的枪声打破了昌都地区贡觉县雄松乡阿尼村清晨的宁静。洛桑泽仁、尼玛扎西、洛松益西3名公安干警在围捕一伙犯罪分子时,在激烈的交火中不幸中弹,英勇牺牲。

  “为保一方平安,我的兄弟与犯罪分子血战到底,倒在了血泊中再也没能起来。”罗布哽咽地说。

  在尼玛扎西的墓碑旁,还有88名为解放西藏牺牲的无名烈士长眠于此,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甚至部分墓碑下埋葬的只是他们的衣物。

  “每到清明节,不少群众都会自发来为烈士敬献花篮,并深深鞠躬以示缅怀。虽然他们的名字没人知道,但烈士一直活在我们心中。”昌都烈士陵园工作人员李彬说。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从解放西藏到建设西藏,70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接续奔赴雪域高原,洒下一腔热血只为换来西藏各族群众的幸福和安稳,雪山江河见证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壮烈事迹。

  由于高寒缺氧,补给短缺,20世纪50年代,解放西藏阿里地区的先遣连,最多时一天举办了11场葬礼。等到先遣连挺进阿里地区时,已经有63条生命永远留在了高原。

  为打通祖国西南边陲的交通动脉,自1950年开始,10多万名筑路军民劈开悬崖峭壁,征服重重天险,历时4年多时间,奇迹般地修通川藏公路、青藏公路,也留下了三千志士英勇捐躯的壮歌。

  “世界屋脊”的雪山阻隔了暖湿气流,却从未阻隔英雄儿女建设西藏的决心。在这极高极寒之地,一批批党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战斗在高原,甚至长眠于高原。

  孔繁森,领导干部的楷模,生前两次援藏,后又留藏工作,不幸牺牲。赵炬,安徽省第二批“组团式”援藏医生,进藏不久就把生命定格在了高原。阿旺卓嘎,生前系西藏自治区审计厅的驻村干部,原本驻村是一年一轮换,可她在基层一干就是4年多,最后牺牲在驻村一线……

  他们,用生命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从一穷二白到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西藏取得“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伟大成就背后,凝结了无数英烈的鲜血,也铸就了高于高原的精神高地。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一批批援藏干部书写的援藏精神,鼓舞激励着后来人不断踏上高原,建设更加美好的西藏。

  铮铮铁骨铸丰碑,不朽精神励后人。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