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雅江河畔歌声美 乡村非遗魅力足

发布时间:2022-03-10 09:55:00来源: 西藏日报

  在日喀则市拉孜县拉孜镇中心小学,伴随着上午的课间操音乐,孩子们或旋转或跳跃,展现出别样童真童趣。这是拉孜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的成果。作为自治区公布的首批“非遗特色县”,拉孜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拉孜堆谐改编成为堆谐操,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近年来,日喀则市拉孜县将推动乡村振兴与当地非遗文化项目活化有机结合。一方面,对非遗进行系统挖掘保护;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生动的非遗保护实践,促进传统技艺创新传承,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提供新动力。

  薪火相传 代代守护

  雅鲁藏布江流经的拉孜县,处处文化气息浓郁。浩荡的雅江日夜流淌,在这里孕育出丰富的非遗文化。这里不仅有拉孜折嘎、吉如谐钦、拉孜堆谐等11个拉孜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和音乐,还有藏刀、六弦琴、唐卡等传统技艺。这一切,无不体现着拉孜县非遗文化的厚重底蕴。

  近年来,拉孜县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新要求,积极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在拉孜县柳乡孜龙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次旦旺加年岁已高,其儿子尼玛旺拉接过了父亲的衣钵,继续进行锻制孜龙藏刀的事业。

  为培育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推动特色鲜明的非遗项目传承发展,拉孜县将成立藏刀传习所。作为孜龙藏刀第七代传人,尼玛旺拉感到机会难得,责任重大。尼玛旺拉现在正和父亲一起物色合适的学徒人选,“学习藏刀锻制的人,最重要的是品行端正,有耐心。”次旦旺加说。

  让非遗项目“走出去”,进入校园、机关、企业、景区、社区、农村,“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拉孜镇中心小学,赤列加措老师带着孩子们在课间跳着堆谐。作为学校“非遗进校园”活动负责人,赤列加措告诉记者,县里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后,堆谐作为学校特色教育之一被引入课堂,孩子们在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成为非遗文化的爱好者、守护者、传承者。

  雅鲁藏布江自西南向北斜贯于拉孜县北部长达114公里,并形成众多支流。就在这114公里的雅江两岸,产生了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2个市级非遗项目、15个县级非遗项目,有32位非遗传承人。非遗项目犹如拉孜人的灵魂与根脉,花开遍野、枝繁叶茂。

  过去几年,拉孜县文化和旅游局推进乡村非遗展示、传习场所建设,发挥拉孜堆谐、拉孜藏刀制作技艺、拉孜扎念琴制作技艺等传统项目资源优势,支持开展项目挖掘、技艺传承等工作。

  2008年,拉孜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19年1月,拉孜县被文化和旅游部再次公布为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20年,拉孜县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非遗特色县”。

  与时俱进 推陈出新

  中华文化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拉孜堆谐,是拉孜县的一张文化名片。这种具有700多年历史的传统舞蹈,能够根植于民间,融于生活,依靠的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重要的是拉孜县将这种优秀传统文化表演艺术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12年,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创新堆谐这一传统歌舞艺术,拉孜县成立了一个由20人组成的拉孜县民间艺术团,这是拉孜县艺术团的前身。2019年,拉孜县艺术团登上了首届亚洲文化嘉年华的舞台。

  2021年10月,拉孜县艺术团派出6名堆谐演员参加了以“新征程的中国:幸福新西藏 发展新画卷”为主题的外交部西藏全球推介活动,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示了精彩的堆谐舞蹈。

  是什么魅力,让拉孜堆谐的舞台越来越大?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拉孜县艺术团团长兼编导扎西旺拉坦言:“ ‘非遗’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有所作为。只有有了创新和创造,文化才会有发展,才会永远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

  2007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90名来自拉孜县的农牧民将一台激情飞扬的“堆谐”——《飞弦踏春》奉献给海内外华人,一时倾倒亿万观众。

  作为《飞弦踏春》的词曲作者和歌舞编导,扎西旺拉在保留堆谐原有的素材的同时,对音乐和舞蹈表现方式进行了创新,使堆谐从随性的个人舞蹈变为供大众欣赏的舞台艺术。《飞弦踏春》的成功,不仅让堆谐广为人知,同时也让拉孜人更加珍视身边的非遗项目,并愿意投身其中。

  近段时间,扎西旺拉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县里举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拉孜堆谐保护和传承活动”培训班。这个培训班,除了要培养一支热爱堆谐文化、热爱堆谐表演的年轻一代舞者,培训者还要求创作4至6个堆谐新曲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重在融入现代生活和引领当代文化。2021年,拉孜县民间艺术团和98个行政村艺术队用传统歌舞的唱腔,自编自导了一些展现时代价值、涵养文明乡风、凝聚民族精神的演出内容,深入乡镇、村、学校、寺庙等开展文化下乡活动1093余场,惠及群众22万余人。

  关照现实 合理利用

  扎念,藏语意为“悦耳动听之声”,是拉孜堆谐中最常用的弹拨乐器。在位于318国道旁的拉孜县热萨乡琮北村,“央德扎念民族传统手工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加盖门面房和厂房。这家成立于2018年的合作社在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也让扎念琴传统制作工艺得以传承与发扬。2014年,拉孜县的扎念琴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拉孜县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深厚群众基础。如何让文化大县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大县的强大助推力?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拉孜县将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相结合,让一个个非遗项目“活”起来,更“火”起来,逐渐将其特有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当地发展的经济优势。

  曾是木匠的合作社负责人顿加十分热爱扎念琴弹唱,在负责合作社工作的同时,也在乡里举办扎念琴弹唱培训班。“县里鼓励村民通过学习非遗技艺,参与非遗产品的制作、销售来增加收入,而318国道的天然旅游优势,让合作社迎来发展机遇。” 顿加说。

  据顿加介绍,合作社2021年已经销售扎念琴380余把,区内主要销往日喀则、拉萨、阿里等地,区外主要销往成都、甘肃等周边地区。非遗与产业的结合,实现了非遗保护利用的良性循环。顿加告诉记者:“下一步,合作社将继续摸索非遗项目与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拉孜县将特色资源转变为产业优势的愿景正逐渐照进现实,结合文旅融合发展思路,写满拉孜人浓浓的守望传统,留住乡愁之情。

  从精品旅游线路的设计到构建文化旅游板块,从组织编纂非遗系列丛书到非遗节庆活动的组织,从加快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到推动景区、文旅企业提供就业岗位等方式,拉孜县5年里旅游收入超过3亿元,游客接待人数100万余人次,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2500多个,增收4500万元。

  “我们正在进行申报自治区级‘藏文化拉孜生态保护区’工作。” 次仁扎西说。这项工作是拉孜县打造全方位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持续提质增效的一项重要举措。

  (记者 扎巴旺青 胡荣国 扎西顿珠 朱杉 李洲 谢筱纯 朱楠)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