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发扬青藏铁路精神 助推雪域高原快速发展

发布时间:2021-11-30 08:58:00来源: 人民日报

  国铁集团要落实主体责任,有关单位和川藏两省区要加强协调配合,精心组织实施,广大铁路建设者要发扬“两路”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科学施工、安全施工、绿色施工,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对川藏铁路开工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川藏铁路开工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广大铁路建设者要发扬‘两路’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科学施工、安全施工、绿色施工,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忆往昔,从惊雷翻滚的风火山口,到夏日飞雪的唐古拉山巅,从朔风肆虐的三岔口畔,到寒风刺骨的雪水河边,10多万建设大军冒严寒、顶风雪、战缺氧,攻克了“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铸就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

  看今朝,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发扬青藏铁路精神,高原铁路建设如火如荼,“复兴号”动车组驰骋如梭,青藏两省区铁路运营里程从1959年的121公里扩大到2020年的3656.98公里,增长近30倍,助推雪域高原实现快速发展。

  挑战极限,越是艰难越向前

  “青藏铁路要修,要修到拉萨去”“看来还得修青藏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始终心系青藏铁路的建设。

  1958年9月,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开工建设。然而,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国家经济实力难以承受如此大规模的工程,再加上冻土等难题当时难以攻克,1961年3月,青藏铁路工程被迫下马。

  1974年3月,青藏铁路工程再次上马。铁道兵第七师、第十师6.2万名指战员再上高原,展开西格段建设大会战。全长4.01公里、平均海拔3600米的关角隧道是西格段的重难点工程。在修建过程中,塌方灾害频发,100多位年轻战士的生命永远定格于关角,但铁道兵官兵们硬是用风枪、铁锹、榔头,谱写出青藏铁路建设史上壮怀激烈的英雄篇章,使西格段于1984年投入运营。

  2001年6月29日,雪域儿女盼望已久的青藏铁路格拉段在格尔木和拉萨同时开工,青藏高原沸腾了!会场内外彩旗飘扬、锣鼓喧天,身着节日盛装的各族群众发自内心地高呼“共产党万岁”。

  全长1142公里的格拉段,比西格段修建难度更高。960公里都处于海拔4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5摄氏度,空气含氧量不足内地的60%,被称为“生命禁区”,建设者随时可能发生肺水肿、脑水肿等危及生命的高原病。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需要精神的支撑。谨记党中央的嘱托,开路先锋们战天斗地,一往无前。

  缺氧不缺精神,勘测设计分秒必争。在极度缺氧的情况下,中铁第一勘测设计院勘测设计人员常冒着雨雪冰雹,在坑洼的草地和泥泞的沼泽中徒步前行。2001年任务高峰期,铁一院曾组织1700多人、80台钻机进行野外作业,钻孔达11万米。

  风沙强意志更强,桥梁架设保质保量。2002年9月,在昆仑山架梁的中铁一局青藏铁路铺架项目部,突遭暴雨侵袭。风雨裹着冰雹倾盆而下,打在安全帽上噼啪作响,砸在身上生生作痛。现场人员凭着顽强的毅力和精湛的技术,将140吨重的桥梁稳稳地落在桥墩上,确保施工零事故。

  海拔高追求更高,建设者们薪火相传。在海拔4900多米的风火山冻土观测站,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科研人员坚守了近半个世纪。首任站长周怀珍一扎根就是22年,手指冻成终身残疾。被周怀珍带上山的孙建民,每天背着20多公斤重的观测仪器行走20多公里,30年没有一天间断。原党支部书记王占吉积劳成疾,51岁的他留下遗言:“活着,没能看到青藏铁路修通,是我一生最大的遗憾。死后,请将我的骨灰埋在风火山上,我要看着列车从我身边通过。”2001年,王占吉的儿子王耀欣主动报名到风火山,以监理工程师的身份实现父亲的遗愿。

  “青藏铁路精神在几代铁路人的追梦实践中孕育而生。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标准更高,风沙强意志更强,越是艰难越向前,正是青藏铁路建设者最宝贵的精神品质。”时任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的卢春房如是说。

  自主创新,攻克多项世界性难题

  2005年10月6日,英国《卫报》长篇报道《横跨世界屋脊的铁路》中,有这样一串质疑:“西藏根本没法修铁路。那里有5000米高的山脉要攀越,12公里宽的河谷要架桥,还有绵延上千公里、根本不可能支撑铁轨和火车的冰雪和软泥。怎么可能有人在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中开凿隧道,或者在这个稍一用力就需要氧气瓶的地方架桥铺轨呢?”

  声声汽笛是最好的回应。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西宁至拉萨全线通车,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达960公里,最高点为海拔5072米;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山车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车站;海拔4905米的风火山隧道,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冻土隧道……

  这一串串“世界之最”的背后,是青藏铁路建设者和运营者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勇创一流。

  高寒,青藏铁路建设的“拦路虎”。在青藏铁路全线最高点——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越岭工地,中铁十七局青藏铁路唐古拉工地副总工程师兼工程部部长邵尧霞,是唯一的女性,也是共产党员。她曾在洪水中指挥突击队员抢修施工便桥,差点被洪峰卷走;她也解决了高寒环境下高原预制梁裂纹技术难题,取得6项技术革新成果,被同事称为“雪域高原的智多星”。

  冻土,土木工程界的世界性难题。为了攻克550公里长的冻土层,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耗时45年,测取了1200多万个涵盖高原冻土地区各种气象条件和地温变化的数据,凝结成29项重大科技成果,奠定了中国冻土观测的世界领先地位。建设者又通过以桥代路、热棒降温等方式使冻土层“恒温”,确保了冻土区段最大沉降量控制在50毫米以内,96%的路基年沉降量在20毫米以内。

  缺氧,高原铁路建设维护的极限挑战。为了守护自然条件最差、灾害最多的125公里冻土线路,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养护工人们,要在平均海拔4800米的“无人区”里每日徒步测量近10公里、弯腰起身500余次。高寒缺氧常常让大家体力透支,可养护车间党支部书记于本蕃一句“咱党员就该多干点”,又让大家热血沸腾。

  生态,贯穿青藏铁路全生命周期的关键词。青藏铁路建设和运营中,国内第一次实施铁路全线环保监理制度,第一次设置专门的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并开创了高寒草甸人造湿地的世界先河。目前,青藏铁路沿线绿化长度已达805公里,绿化面积775万平方米,相当于修建了1085个标准足球绿茵场,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天路”。

  不忘初心,为新征程作出新贡献

  国庆长假,拉萨八廓街熙熙攘攘,“朵究仓”藏装店里生意红火。见证着15年前不足30平方米的小店面发展成今天空间宽敞、装修精良的新店面,店员旦增卓玛说:“一条铁路连通了各民族的亲密情谊,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甜!”

  青藏铁路通车运营15年来,西藏旅游业呈现“井喷式”发展,全区进藏旅游人数由2005年的180万人次,增加到2020年的3505万人次,进藏旅游收入由2005年的19.4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559亿元。依托青藏铁路,工业盐、钾肥、纯碱等地方特色产品得以快捷运输,并搭乘中欧班列,运往比利时、俄罗斯等国际市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西部铁路建设,不断加大对中西部铁路建设的投入力度。发扬青藏铁路精神,建设大军先后建成拉萨至日喀则铁路、敦煌铁路、格库铁路、拉萨至林芝铁路,完成青藏铁路新关角隧道、格拉段扩能改造项目。

  2014年8月16日,拉萨至日喀则铁路通车运营,彻底结束了西藏西南部地区依靠公路单一运输的局面。运营7年多来,这条青藏铁路的延长线,累计发送旅客832.8万人次,有力地促进了西藏边贸繁荣。

  今年6月25日,拉萨至林芝铁路开通运营,“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同步投入运营,西藏铁路网实现从内燃时代向电气化时代的跨越,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底气更足。

  铁路建设任重道远,继续发扬青藏铁路精神是时代的呼唤、发展的需要。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川藏铁路开工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建设川藏铁路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一项重大举措,对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对推动西部地区特别是川藏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望青藏两省区铁路建设发展,一张四通八达的高原铁路蓝图徐徐铺开。到2025年,拉林铁路已运营5年,西宁至格尔木铁路提速改造完成,西宁北至孙家寨段铁路改线工程完工,两省区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4059.98公里。

  “站在新起点上,始终秉持‘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发扬青藏铁路精神,广大铁路建设者将坚持科学施工、安全施工、绿色施工,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陆东福说。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