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求珠老人忆十八军进藏:“老西藏精神”永驻人们心中

发布时间:2021-09-29 09:26:00来源: 西藏日报

  棕色的医药箱,头戴一顶灰黑色毡帽,黑色夹克衫配同色工装裤,这是达孜区章多乡拉木村3组求珠老人的日常打扮。从1965年至去年,求珠在兽医这个行业干了55年,今年是求珠退休的第一年。说是退休养老,可干了一辈子的工作怎么可能说放就放,只要没事,求珠就背上他那满是补丁的医药箱往乡里跑。老百姓也信任他,即使求珠退休了仍然愿意让他给牲畜治病。

  对于求珠来说,拉木村是他从小长到大的地方,这里记录了他的一生,充满了弥足珍贵的回忆。1945年9月,求珠的出生,给深受农奴主剥削的家人们带来了一丝喜悦。在求珠的记忆里只有农奴的哭声和“差领巴”(收租人)对农奴的怒吼和鞭打。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当时的凄惨景象仍然深深地留在他的记忆中。提及以前,求珠老人每每讲起依然很感慨:“在旧社会,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睡不好觉,完成不了任务就要挨打。”

  1951年,是西藏历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

  求珠告诉记者,当时农奴主挨家挨户地敲门,告诉我们共产党要来了,散布共产党要喝人血吃人肉的谣言。“当时整个村子的气氛变得很紧张,大家充满了恐惧。”本就小心翼翼的求珠更加谨慎了。

  1951年9月,十八军来到拉木村进行休整。

  农奴的身影消失在田间,大家都紧闭家门。“当时我被父亲看管在家里,不允许出门。”求珠说,我们一家人都躲在家里。

  “咚咚咚”伴随着敲门声和门外藏族翻译的声音,犹豫了一阵,求珠的父亲打开了门。出乎意料的是,想象中的恐惧并没有,迎着阳光,映照着的是十八军和蔼可亲的笑脸。“他们进屋后,对我们很热情,还帮我们打扫卫生。”求珠回忆道。

  部队在村子待了几天后,村民渐渐放下警惕。“他们不仅帮我们打扫卫生,看见老人在提水,也会主动上前帮忙。”求珠说。

  “他们这么好,怎么可能吃人?”年幼的求珠改变了对解放军的印象,他尝试着去接触他们。每天军队早起操练的号角很早就响起,好奇的求珠会拉上同龄的几个小孩一起去看。

  翻过求珠家旁边的山头,那里是十八军骑兵连训练的地方。“骑兵连是马和战士同吃同住的,战士基本上都住在马厩里。”求珠说,那时候十八军里面有几个藏语翻译,翻译在的时候他们会帮忙翻译,如果不在,战士和村民就靠互相比手势沟通,但这并不影响交流。

  求珠家不远处是当时部队的伙房,到了中午,求珠就会往那边跑,因为十八军会分给他糌粑吃。“那时候条件特别艰苦,部队也没有多余的东西可以吃,即便如此,他们也会把食物分给我。”即使过了这么久,求珠依然感动。

  最令求珠印象深刻的是,十八军给他们放电影的事。求珠指着屋外的院子,告诉记者:“当年放电影的地点就在我们家。”那是他第一次看电影,具体放的什么电影已经记不清了,但那种激动的心情至今都难以忘怀。

  “十八军到来之前,每到秋收时节,农奴主都会过来收回粮食,辛苦一年收获的粮食就一点不剩到了他们手里。我们吃不饱,只能向农奴主借粮食。农奴主以高利贷的形式给我们粮食,利滚利逐年累加,我们一年辛辛苦苦劳作都不够还借贷。”求珠说。

  十八军到来之后,拉木村的村民们分到了土地,脸上堆满了幸福的笑容。

  十八军分几批依次在拉木村休整,共待了一年多。这一年里,拉木村的变化是明显的。他们不仅在这里帮村民种庄稼,还修水渠。“那个水渠现在都能看得到。”求珠带我们去参观了十八军的遗迹,水渠、伙房、骑兵连操练的地点。多年过去,虽然十八军遗留的痕迹已经模糊,但十八军不怕难不怕险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老西藏精神”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1965年,村里来了工作组,专门进行兽医相关技术的培训教育,求珠主动报名参加,并成功当了兽医。第二年求珠拿到了工资,这让他兴奋不已。生活变好了,日子有了盼头,解放后的拉木村有了生机与活力。

  如今的求珠已经76岁了,家中有8口人。求珠告诉记者,如今他的4个孩子都各自有工作,几个孙子孙女正在上学,白天也不用自己操心。所以,闲不下来的求珠,依然会准点背上医药箱去乡里给牲畜看病。

  求珠指着村里的路向记者介绍道:“这条路以前坑坑洼洼,又窄又陡,只能骑马出行。现在道路宽敞了,去乡里给牲畜看病容易多了。”

  路变宽了,房子变大了,现在的拉木村家家户户通水通电,条件好点的都有了自己的代步车。“变化真的太大了,以前点油灯,还只敢点一两个小时,现在用上了节能灯,又明亮又安全;以前,群众生活穷困,吃穿困难;现在,天南海北的食物,想吃什么都能买得到,日子越来越好,完全超出了想象。”求珠感慨道。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