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题材儿童文学《亲娘》用小切口为孩子讲革命故事
研讨会现场 应妮 摄
中新网北京8月1日电 (记者 应妮)如何为儿童讲述革命历史?如何在葆有儿童视角的同时,为和平时代成长起来的下一代传递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这是红色题材的儿童文学创作者一直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著名作家、编剧、民俗学家孟宪明的新作《亲娘》或许可以给出回答。
孟宪明2019年到上饶采风,上饶集中营两个素昧平生的人成为母子的感人故事,触动了他的创作灵感。《亲娘》这部作品即以红色革命背景下这对特殊关系的母子生离死别的故事,串连起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从江西上饶集中营开篇,写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贯穿作品主人公战斗的一生。战火让素不相识的人成为母子、父女,他们彼此温暖,又经历生死,其中情感的真挚与浓烈令人震撼。
1日在京举行的“红土地上的革命与人性之歌:《亲娘》作品研讨会”上,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彭学明认为如何讲故事很重要。“《亲娘》整个叙事过程特别干净利落,不拖沓。孟宪明有一种化繁为简、惜墨如金、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的本领。这种本领是很多作家不具备的。同时,他在叙事过程中还突出了很多细节,比如母亲等待儿子的时候,宁死也不喝鱼汤;怕儿子找不到她,她专门回去住在原来的地方;专门去照相馆照了张照片留给儿子;包括高满冬当了将军以后,正式改名梁冬生,回到母亲的墓地旁,跟母亲说话,给母亲守灵。作者在化繁为简过程中,并没有把细节漏掉,这也是作品的成功之处。”
《亲娘》书封 出版社供图
谈及如何面向儿童讲述革命历史,儿童文学评论家、《中华读书报》编委陈香说:“要在‘儿童’这个方圆之内,把复杂多面的战争主题转化为小读者可理解的叙述,无从避免生命暴力,却要把故事讲得不刺激感官却能震撼心灵,要把最强烈的仇恨和最残酷的死亡消解在温情的叙述之中,其艰难可想而知。《亲娘》选取了一个小切口,将视角从战场上转出,以战争背景下的个人化叙事重写战争题材,对普通大众在战争中遭遇的不幸和苦难,给予了特别的关注。通过对叙事视角的精心选择,在淡化战争的残酷与血腥之时,丰富着我们关于战争历史与苦难的记忆。”
对历史的书写不仅仅只有回望的目光,其还与现实精神紧密相连。儿童文学作家翌平表示,《亲娘》体现出一种接地气的现实主义。他说:“读作品可以感到,作者非常精巧地用母寻儿、儿找母的一条红线,串起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的事件,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物和故事。作者如果没有一个确定的关于儿童文学现实观的认知,所有的内容和表达一定非常飘浮或者悬置。但是孟老师非常坚决,也非常明显地把现实主义描述了出来。”
《亲娘》的画面感很强,这一方面来源于作者的叙事技巧,使得作品犹如一幅肆意泼洒的水墨画,浓淡相宜;另一方面也由于插画和装帧的用心。编剧、资深编辑肖桂林表示,本书的插图也参与了文学创作,其与文字风格和谐一致,贴切有力地烘托了主题,为人物塑造给予可视性的有机引领,深入解读与助力凸显了核心人物的风骨与性格。
据悉,作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知识出版社和江西人民出版社于2021年联合推出的一部红色题材儿童文学作品,《亲娘》甫一出版即入选中国出版协会“献礼百年——红色主题儿童图书展”百种图书书目。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以我之牺牲,换人民无忧山河无恙——追寻“进藏英雄先遣连”
如今,年逾七旬的陈永泰仍未停下寻找先遣连烈士后代的脚步,仍未停止讲述先遣连事迹、传承先遣连精神的努力。[详细] -
青海湟源排灯亮相古城 重现高原茶马互市
图为7月29日晚,游客们在古城中观赏排灯。图为湟源丹葛尔古城排灯展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