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最美戍边人”张思祖:像班公柳一样扎根祖国边境

发布时间:2021-06-17 10:55:00来源: 西藏日报


张思祖指导检查站工作。图由张思祖提供

  西藏阿里地区噶尔边境管理大队教导员张思祖,出生于一个有着红色基因的家庭,他是一名“藏三代”。2011年,研究生毕业后的他在日喀则市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曾先后在仲巴县、吉隆县、聂拉木县等基层一线工作。同时,入伍戍边10年来,他也在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红色家庭

  祖孙三代都是军人

  “我的外公是一名军人,曾随十八军参加解放昌都战役,父母也都是军人。”张思祖满脸自豪地告诉记者,也许正是来自这样一个红色家庭,幼年时期的张思祖就已经在心中埋下了一颗“军人”的种子,对部队有着特殊情结。

  张思祖的父亲张志方是湖北荆州人,母亲卓嘎是昌都人。从小到大,父亲对张思祖而言是灯塔般的存在,父亲入伍戍边20年,精通尼泊尔语、印地语、藏语,是所在部队的侦察能手,也是他学习的榜样。

  2011年,研究生毕业的张思祖毅然选择子承父业,投身边防事业,只身一人来到日喀则市仲巴县,在仲巴县马泉河检查站当了一名普通检查员。刚开始,简单繁琐的日常工作与他所学的专业毫不相关,心里难免会产生落差,但他及时调整心态,以一切重新开始的决心投入到工作当中。据悉,张思祖曾先后在日喀则市仲巴县、吉隆县、聂拉木县等基层一线工作。

  在日喀则的那段时间,最让他记忆深刻的是2013年在聂拉木通拉山的一次救援任务。那天晚上,海拔5278米的通拉山突降暴雪,13辆汽车、67人被困山顶,当时张思祖所在的聂拉木县门布边防派出所离事发点最近,晚上12点,他带领几名队友前往通拉山,实施救援行动。

  前往山顶的途中,队友出现了高山反应,当时的张思祖是聂拉木县门布边防派出所所长,危急时刻,他冲在最前面。由于雪下得特别大,夜里也看不清楚路况,3公里的路程他们整整走了三个多小时。凌晨3点,终于到达山顶,之后逐步寻找救援目标,第一批救了13个人,为了防止有人失踪,大家用身上的围巾、腰带一个拴着一个,一起回到了安全地带。

  救援工作从凌晨3点持续到早上7点。然后,他们又对路面积雪进行了清理,确保道路畅通,等他忙完后才发现身上的衣服已被雪水打湿,路过的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夸他是个英雄,他心里非常温暖,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从警初心

  戍守边关保一方平安

  2015年,张思祖因工作表现突出,被调到西藏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工作。2017年8月,他主动请缨前往阿里地区日土边防派出所任职。然而,当他刚到阿里不久后,便收到父亲突发脑溢血去世的噩耗,他却未能陪在父亲身边。

  父亲在世前曾给他发过两条信息,第一条是“要好好对待底下的兵,那些孩子和你一样也是爸妈的心头肉”。第二条信息是他父亲离世前三天给他发的:“儿子,要努力工作,好好总结经验,加油!”这两条信息一直保存在张思祖的手机上。

  去年12月,张思祖被调到阿里噶尔边境管理大队任教导员一职。每次有突发事件需要紧急救援时,他总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只有你在现场了解情况,才能在第一时间作出科学合理的部署,避免出现新的事故。”张思祖说。

  自幼在父辈的熏陶下,“戍守边关,保一方平安”成为了他的从警初心,这个初心是指引他前进的动力,是他迷茫时的明灯,这个初心始终未变。采访最后,张思祖告诉记者,他像一棵班公柳,不仅能扎根在阿里,而且也能够在这里很好地生长。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