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藏”故事|国旗飘扬“西藏解放第一村”
到过“西藏解放第一村”昌都市江达县岗托镇岗托村的人,都会感受到红色历史和文明气息。错落有致的井栏式藏家新居,户户屋顶飘扬着五星红旗,有的家门口还停放着小轿车、大卡车。
岗托村位于川藏交界的金沙江畔。1950年10月上旬,昌都战役打响。10月7日夜,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北集团左路军在这里强渡金沙江,经过激烈战斗,于8日下午击退驻守的藏军。岗托村由此成为“西藏解放第一村”,也成了进军西藏的桥头堡。
这是“西藏解放第一村”——昌都市江达县岗托镇岗托村(3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孙非 摄
70年前的岗托村,和西藏其他地方一样,群众生活在黑暗的封建农奴制社会,绝大多数人是农奴。“我们要给领主家支没完没了的差役,吃饱穿暖是奢望。驻扎在这里的藏军经常欺负村民,奸淫妇女。”今年79岁的普巴回忆说。
当年的解放军战士,给普巴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解放军帮助我们翻身解放,不吃我们一粒青稞,不拿一针一线。那时我还小,经常跑到营地附近看解放军训练、打篮球,在那里第一次看电影,第一次吃到米饭,他们对我们特别好。”
这是“西藏解放第一村”——昌都市江达县岗托镇岗托村一角(3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陈尚才 摄
通过解放军,普巴和村民知道了中国共产党,见到了五星红旗。从此,红色的种子在心里生根发芽。
1969年,普巴参军入伍,守卫边境。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参军、入党,就是想做和他们一样的人,保家卫国。”
退役回村后,普巴担任村里的生产队长,带领村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和对新生活的憧憬,岗托村推广良种,新建水渠,种植冬小麦、豌豆、荞麦等作物,由一季变成两季,村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最骄傲的是大家都能吃饱饭了。”普巴说。
在位于昌都市江达县岗托镇岗托村的家中,普巴向记者展示自己的退伍军人证明书(3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孙非 摄
改革开放后,岗托村实行包产到户。1955年出生的多嘎记得,他们家分到了3亩地和1头耕牛,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全村人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有的精耕细作,提高生产,有的外出做木工活、开车跑运输,发展多种经营,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2016年以来,脱贫攻坚战在“世界屋脊”上打响。
今年58岁的永红,从1996年至2019年先后担任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村两委争取上级支持,组织群众扩建村道、重修水渠、发展红色旅游,建起黄牛养殖场和清油加工厂,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收入不断增加,家家户户盖起了两层小楼。
在位于昌都市江达县岗托镇岗托村的清油加工厂,永红正在展示清油产品(3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孙非 摄
独特的红色文化、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让岗托村成为许多进藏游客的第一站。近年来,江达县充分挖掘红色旅游潜力,开辟了以金沙江十八军渡口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景点,围绕旅游业发展起的民宿、马匹出租、舞蹈表演、景点解说等服务,成为村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随着国家对金沙江大桥和川藏公路不断提升改造,买卡车、跑运输成为村民增收的另一渠道。“目前,岗托村有16户村民运营30多辆货车,靠运输走上了致富路。”曾担任村干部的多嘎说。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已成为越来越多岗托群众的自觉行动。多嘎有两个儿子,均已大学毕业。“孩子们靠知识改变了命运。”
几十年来,岗托村一代代村民传承红色基因,艰苦奋斗、苦干实干。永红介绍,岗托村现有126户593人,在校中小学生148人、大学生48人,已毕业大学生25人;2018年底岗托村33户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2552元。
每逢重大节庆,岗托村家家户户都会自发在屋顶换上崭新的五星红旗,以表达对党的感恩和对祖国的热爱。
“现在全村人衣食无忧,生活幸福快乐,这在旧西藏是想都不敢想的。”永红说,“接下来,我们还要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进一步提升水电路讯网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能力,将全村打造成历史厚重、村容整洁的红色打卡地,让家家户户吃上‘生态饭、旅游饭’。”
文字:薛文献、陈尚才
摄影:孙非、陈尚才
视频:孙非、陈皎巴特
海报制作:张宸、旦增努布
翻译:益西、斯朗丁增
视觉/编辑:金地
鸣谢:江达县委宣传部、江达县电视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从贫穷走向小康,勤劳改变生活
今年58岁的达瓦是克松社区的致富带头人之一,他的家就住在克松社区的小巷中。[详细] -
见证西藏阿里“边境第一村”变迁
典角村守边固边的传统要从一个名叫嘎玛次仁的老人说起。[详细] -
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唱响《我和我的祖国》
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唱响《我和我的祖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