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古诗词里品清明

发布时间:2021-04-01 10:02:00来源: 西藏日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节,阴雨绵绵,外出游玩是不相宜的,闲坐案旁,一卷在手,于古人的诗词中细品清明,亦别有一番趣味。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其核心风俗是祭祀、扫墓,但在唐代或更早以前,这两者却是分开的:清明祭祀,寒食扫墓,北方地区更是如此。唐宋时期,清明、寒食两大节日和风俗逐渐融而为一,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就印证了这一点,并着力刻画了唐代百姓上坟扫墓时的情景,其凄凉、悲切的氛围,读来令人为之肠断:“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诗人张继也留下了一首与清明有关的律诗《闾门即事》:“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清明正是上坟时,山野地头本该“处处冒新烟”,却为何没有“几处”?原来诗人所处的时代,战乱频发,百姓不是被抓壮丁,就是在战火中流离失所,存活尚且不易,又哪来的人气?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古语云“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对于老百姓来说,平安就是最大的幸福!

  清明是祭祖怀旧的日子,在这一天里,家人团聚、上坟拜祭、踏春游戏,是约定的习俗,古今如是。但总有这么一些人,或为前程,或为生计,奔波于他乡异地,就是节日也不能与家人团聚。舟车劳顿,本就身苦;孤身赶路,兼之心苦。再要碰上坏天气,细雨湿衣,泥路难行,难免倍添愁绪,真个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么这满腔忧愁又该如何消减?喝酒啊!古语有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啊,那年的清明节,冒雨赶路的杜牧,也是这么想的,他为了寻找酒家,跟牧童问路,于是便有了千古名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过他不知道的是,这首小诗在千年之后,竟捧红了“杏花村”和“汾酒”两大牌子,顺带牵出一连串的品牌官司。如若他老人家泉下有知,不知又该如何作诗?

  春天,是赏花的好时节。在古人看来,春暖花开的季节,是最美好的,有如青春年少。但“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美好的事物总是易逝难留,尤其是在暮春的清明,春花盛极而衰的时候,多愁善感的诗人们爱春惜春、留春不住的惆怅心态成尤为明显。曾感慨“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南唐后主兼诗人李煜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在《蝶恋花》写道:“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桃李依依春暗度……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是啊,诗人本就敏感多思,更何况是一个“梦里不知身是客”的亡国之君,其万千愁绪又该如何排减?若是“问君能有几多愁”?他想必会告诉你,那满腔的忧愁啊,“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清明节,古时又称踏青节,除却祭祖、扫墓等不可少的严肃礼节,亦有轻松活泼、浪漫动人的另一面。在这桃红柳绿、梨花赛雪的时节,人们的心情也如春光般明媚起来,或结伴郊游,或放马高歌,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诗篇。宋人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中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梨花风起的时节,正是踏春寻春、享受春光的好时候,游子们竞相结伴郊游,流连于西湖的春色,陶醉于苏堤的烟柳,真个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也有喜欢单人独骑、寻花觅柳的,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佳人斜倚秋千笑:“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至于是否能博得美人垂青,演绎出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经典“桃花缘”来,却要看各人缘分了。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