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在保护和传承中焕发生机——西藏昌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0-12-23 09:47:00来源: 西藏日报

  2020年8月7日,西藏首届弦子舞展演在昌都市芒康县举行,众多演员同台献艺,表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弦子舞。记者 陈志强 摄


图为丁青县小学学生跳非遗丁青热巴。记者 陈志强 摄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西藏昌都市文化局(市文物局)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承工作,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水平。

  据统计,2017年至2020年昌都市加大保护力度,落实非遗项目保护经费1800多万元。截至目前,昌都市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61个,其中有国家级代表性项目8个,自治区级项目28个,市级项目68个,县级项目157个。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01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人承10人,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人承29人,市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人承48人,县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人承214人。

  让非遗融入活动

  昌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积淀厚重、丰富多彩。为进一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昌都市大力实施了“非遗歌舞进校园课间操”项目。

  自2017年来,通过非遗项目创编昌都非遗广播操,举办广播操比赛活动,使昌都卓钦、芒康弦子、丁青热巴、江达卓舞、芒康三弦、类乌齐岭卓、贡觉卓舞、察雅藏戏等在机关、校园广泛传播。

  祖国70华诞之日,昌都市举办了“逛园林、赏藏戏”活动,非遗项目香堆藏戏、岗托藏戏精彩上演,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促进了昌都文旅融合发展,实现了诗和远方的最佳搭配。

  同时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昌都市认真组织各类活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宣传,扩大非遗影响力。组织非遗法律法规、政策宣传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组织非遗项目参加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深圳文博会、海峡两岸文博会、西藏文化博览会等活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期间,举行各类展演和展示活动,展示宣传昌都非遗。

  让非遗后继有人

  保护和传承非遗就要后继有人。

  近年来,昌都市通过各种渠道培养传统手艺人。昌都市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唐卡班,截至目前已有387人毕业,现有学生299名。毕业后学校积极推荐学生就业,学员收入每天从150元至500元不等,实现了勤劳致富。学校还设立传统舞蹈艺术班,培养300名艺术人才,并全部安排到各县区艺术团工作。

  2019年7月,福建省艺术馆与昌都市文化局联合举办漆画技艺培训班。福建省艺术馆将福建农民漆画的艺术精准扶贫模式推广到昌都,实现了西藏唐卡和福建漆画的碰撞。

  2020年,昌都和福建再次联姻举办了两期培训班。培训使60多位唐卡画师掌握唐卡漆画技艺,其中有20多名唐卡画师曾经是建档立卡户。

  来自卡若区嘎玛乡的嘎松次仁是嘎玛嘎赤派唐卡画市级传承人,画唐卡已13年的他带出了30多名学徒。他告诉记者:“我是第一次参加漆画培训,这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唐卡与漆画的融合,会让唐卡走出一条新的路子。”

  2019年,昌都市紧紧围绕提高技艺,助力脱贫的总体方针,积极开展唐卡绘画、金属锻造技艺、江达波罗古泽刻版制作技艺、象牙玉加工技艺、俊索藏药香制作、藏戏等非遗项目培训25次,培训660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2名,残疾人4名。通过培训不仅传承了非遗,也让贫困人口学到一门手艺,实现了脱贫。

  让非遗“活”起来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昌都市一直秉着让非遗“活”起来“走出去”的工作原则,认真梳理落实各项工作,联合11县区文化局收集整理,出版发行了多项非遗专著。

  推出了《西藏昌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歌舞艺术》《昌都锅庄》《丁青热巴》《芒康弦子》《贡觉锅庄》《左贡锅庄》《相约三江》等光盘;《寻根——身边的遗产》《昌都民间谚语》《昌都民间歌谣》《昌都民间故事》《昌都卓谐》、昌都绘画家族传承画册《古苯遗珠·东朵彩韵》《藏东歌舞艺术传承集萃》《嘎玛嘎赤画册》《热巴论文集》等图书。

  2018年首届全区热巴舞展演暨热巴艺术高峰论坛在昌都举行。云南、青海、那曲等地派代表队参加,40位学者专家齐聚昌都共商热巴艺术保护传承与发展创新。

  高峰论坛逐渐成为昌都非遗开拓升华的载体。2019年,首届昌都锅庄舞展演暨锅庄艺术高峰论坛举办,22支队伍参演,北京、天津、四川、青海和西藏的40多名专家和学者一起探讨锅庄艺术渊源,传承保护和发展,一起为昌都锅庄喝彩加油。

  2020年,在芒康县举办首届全区弦子舞展演暨弦子艺术交流研讨会,共同探讨弦子艺术的历史,传承保护和发展。

  昌都市文化局党组书记德嘎旺姆表示,成绩取得的背后,是昌都为了保护非遗、传承非遗所做的大量具有创新与开拓性的工作。这些工作,让非遗在传承保护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逐渐动起来、活起来,也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