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记西藏全国劳动模范净文常:高原铁路的寻“线”人

发布时间:2020-12-07 09:12:00来源: 西藏日报

  编者按:

  近日,西藏29名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从北京载誉而归,他们是西藏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他们爱岗敬业、锐意创新、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今日起,本报“新时代奋斗者”栏目将集中报道西藏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事迹,展现新时代劳动者的风采,大力颂扬劳模精神,进一步凝聚推进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2020年11月8日,对净文常而言,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这一天,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开工动员大会召开,标志着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正式开工建设。

  此时,净文常奋战在川藏铁路建设一线已有两年零一个月。

  700多个日日夜夜,翻过了多少高山峻岭,跨过了多少江河沟壑,遇到了多少危险困难,净文常不知道,也不在意,他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按照“科学规划、技术支撑、保护生态、安全可靠”的总体思路,选好川藏铁路(昌都至林芝段)的线路,为把川藏铁路建设成为精品工程、安全工程、绿色工程、创新工程打下良好基础。

  净文常,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以下简称“铁一院”)副总工程师。作为一名铁路勘察设计工作者,他先后主持和参与了青藏铁路、拉日铁路等10多项国家重点铁路项目的勘察设计工作。

  “把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完成好!”

  川藏铁路,史上“最难建铁路”,举世瞩目。2018年10月,川藏铁路规划设计工作正式启动。

  按照部署,铁一院承担了川藏铁路全线最艰巨的昌都至林芝段路线勘察设计任务。而最终,这个重任落在了净文常和其团队的身上。

  尽管已年逾半百、患有高血压,但一接到命令,净文常没有丝毫犹豫。他深深明白建设川藏铁路的重大意义。

  “我是党员,是党员就要有党员的样子。一定要把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完成好!”净文常暗自为自己加油。

  闻令而动。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净文常率领团队便开拔前线。一场“攻坚战”打响了。

  由于昌都至林芝段崇山峻岭遍布,地质地形极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工程建设艰巨。

  再难也要上,没有技术就创造技术。净文常几乎走遍了林芝市至波密县高山峡谷,数据测了又测,方案改了又改,几百个设计思路、几千张设计图纸、近万公里选线方案比较、几十万米的地质勘探……

  那段时间,净文常一边翻山越江地跑,一边思考。

  隧道进出口应尽量规避超高位危岩落石发育段,通过特长隧道躲避巨型冰川泥石流灾害,线路采用尽量绕避活动性构造断裂或以大角度穿越断裂带,用各种技术手段规避和减小强岩爆、软岩大变形、高地温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靠着专业、勤奋和创新,净文常团队成功解决了“显著的地形高差、强烈的板块活动、频发的山地灾害、脆弱的生态环境”等四大难题,让川藏铁路昌都至林芝段可行性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川藏铁路的启动和推进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

  “做一名雪域高原铁路的探路者”

  早在2009年,净文常就开始主管西藏境内的铁路勘察设计项目,并任主管总工程师。

  上任伊始,净文常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就是青藏铁路的第一条延伸线——拉日铁路。

  铁路线路方案的选择,从根本上决定了整个工程的可行性、经济性和可靠性。

  拉日铁路是我国第一条穿越高地热区的铁路,国内外尚无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可借鉴。这意味着该铁路工程地质难题世界罕见。

  怎么办?除了钻研,别无他法。

  “只有深入实地,踏踏实实用脚步丈量,才能掌握实实在在的数据。数据准确,选线的基础就扎实了!”净文常说。

  翻越海拔4500米的仁布雪山、走遍羊卓雍错周边的沟沟坎坎、走访年楚河两岸的各个村落、不厌其烦穿梭雅鲁藏布江峡谷……为了选择一条最佳的拉日铁路线路方案,净文常没有停下脚步。

  后来,经过反复比较研究,拉日铁路选定雅鲁藏布江方案。此方案,为国家节约投资8891万元。

  净文常团队首创高地热峡谷区“空间控制法”选线技术,首创高海拔内燃牵引条件下的特长隧道运营通风技术。一个又一个“首创”让净文常团队一举攻克了拉日铁路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地热温度最高、内燃机车牵引隧道最长、高海拔风沙治理”这三项世界性难题。

  2014年8月,拉日铁路胜利通车。至今,铁路经历了高地温、长隧道、风沙和地震重重考验,依然运营正常。净文常团队这一具有原创性的科技成果被业内人士一致评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净文常不仅亲自指导西藏铁路设计建设,还为西藏铁路建设“谋篇布局”。他先后主持参与编制完成了西藏“十二五”“十三五”铁路建设规划;参与了川藏线、新藏线、西宁玉树昌都等西藏对外联系主干铁路的方案研究工作;主持参与完成了西藏面向境外的中尼铁路、中印铁路、中巴铁路的方案研究工作……

  “没有大家,何来小家”

  作为一名铁路技术人员,净文常是优秀的,但作为家庭的顶梁柱,净文常是“不合格的”。

  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需要人照顾,他却经常不在家;妻子怀孕期间,他只和妻子见过三次;孩子还没满月时,他便匆匆离家……

  有一次,孩子不小心抓倒了刚从饭煲里舀出的面汤,小手被烫得红肿。孩子住院一周后,净文常才从高原回到西安,看到孩子换药时留下的创伤,这位“战天斗地”的男儿再也忍不住了,抱着孩子默默流泪。至今,孩子的手臂还留有一块疤痕。

  然而,孩子还没出院,净文常就出发了。

  在儿子不足10岁的时候,净文常接到海外项目命令,远赴非洲尼日利亚开展铁路项目工作。

  临走时,他专门回家乡包了一把故乡土,与家人告别。这一去,就是两年,期间他只同家人见过两次面。在净文常的钱包里,一直夹着一张黑白照,那是1992年他们夫妻俩拍的一张合影照。常年工作在外,想家了,就拿出来看一眼。

  对于母亲、妻子和孩子,净文常在很多时候都是缺席的。但是在青藏铁路、拉日铁路等工地上,青山作证,他没有缺位。

  因为常年在高原一线往返奔波,净文常的健康也出了问题,40多岁时,他就患上了高血压。同事们说:“每当需要他时,他总默默揣起药丸就出发了。”

  “没有大家,何来小家。”净文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是他不怕自我牺牲、敢于砥砺前行的“原动力”。

  如今,已经55岁的净文常依然奔波着,那群穿梭在崇山峻岭、山川沟壑的人们的身影,成为雪域高原铁路建设过程中最美的风景。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