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林周农场 回望那段难忘的农垦记忆
林周县坐落于拉萨市东北部,距离拉萨市区60多公里,有拉萨“粮仓”的美誉,耕地面积约占整个拉萨市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拉萨市第一农业大县,也是全区第三个粮食总产量过亿斤的农业大县。
在去往林周农场的途中,一条干净蜿蜒的柏油路两旁,放眼望去,尽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灿灿青稞地,在一阵阵微风吹拂下,传来一波又一波丰收的喜讯。不知是谁家的青稞熟得早一些,阿佳和阿久们已经在田里忙着收割,手握着饱满的穗子说说笑笑、干劲十足……
较之眼前的景象,谁又会相信这里曾经是一片荒草丛生的乱石滩呢?这其中的变化还要从西藏农垦的历史说起。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不久,西藏军区党委遵照“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精神,“一面生产,一面建设”。面对部队供应紧张的局面,谭冠三将军带领战士们开荒生产,在世界屋脊上建立起第一个军垦农场——八一农场。1952年2月召开的西藏军区第一次党代会,着重研究和部署了开荒生产问题,提出了“开荒生产,自力更生,站住脚跟,建设西藏,保卫边防”等战略方针,向部队发出了“向荒野进军,向土地要粮,向沙滩要菜”的号召。
1960年4月8日,西藏军区生产部正式成立,揭开了西藏农垦新的一页。后来,广大部队官兵响应党的号召,就地转业,来到荆棘丛生的荒野河谷、乱石沙滩,同内地进藏的支边干部和藏族同胞一起,投入到开荒生产,建设农场的事业中,先后建起澎波、林周、山南、易贡、米林、察隅、林芝、江孜等8个农场和拉萨皮革厂、林芝毛纺厂、农机修配厂、汽车大队等农(军)垦企业,职工达6万多人。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在遥远边疆把根扎,从金水桥畔出发,驶向雪域边陲……”随着一声声嘹亮的宣誓,1965年9月,首批117名北京支边知识青年千里迢迢来到雪域高原,投入“开发边疆,建设农垦”事业当中。1966年9月,来自河南郑州、洛阳、开封等地以及山东青岛的1800多名城镇知识青年加入他们的行列。知青的到来改变了西藏农垦队伍的结构,成为西藏农垦事业的中坚力量。
始建于1966年的林周农场,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艰难起步的。“西藏和平解放前,我们这里的土地全部都是杂草丛生的荒地。进藏干部和知青踏入这片土地后,开始平整土地、修建梯田和林周农场,他们在农场里教我们建房、科学种地、修水库、植树等,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术,让我们一生受益,自此,林周县逐步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局面,并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林周县见证这段历史的老人告诉记者。
据资料记载,第一个收获季,林周农场全年共生产粮食20.3万公斤、蔬菜13.15万公斤、油菜籽2.7万公斤、甜菜11万公斤、土豆72万公斤。林周农场存续期间,农场职工团结一心,为林周成为拉萨的粮仓打下了坚实基础,为西藏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的林周农场场部旧址,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老物件,都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感念那些“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人们。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拉萨林周县:多举措推进旅游业发展
今年,林周县文化和旅游局将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发展、打造红色旅游、旅游宣传等方面着手,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要素,加快推进全县旅游产业发展。[详细] -
拉萨市旅游发展局:让红色旅游更红火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是一项关系长远的政治工程、凝魂聚气的民心工程、造福百姓的富民工程。[详细] -
拉萨市林周农场红色景点开始试运营
7月6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党日活动在林周县党员党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下简称“林周农场”)拉开序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