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坚定文化自信 做文化事业的传播人

周平 发布时间:2020-09-16 10:05:00来源: 西藏日报

  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理想、价值、道德等观念,凝结着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在历经风雨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各个方面,转化为人们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深入挖掘中华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是中华民族前进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在建设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回望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走过的路,能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凝聚性,中华文化的自信是建立在我们先贤努力的基础上并得以继承和发展的,做好中华文化的传播、维护好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是我们从事文化事业传播者的责任和义务。

  一、中华民族的发展所铸就的辉煌足以说明中华文化的优秀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在共同的发展中,各民族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在保留各自民族特色的同时,形成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在这些各自特色的文化中,形成了以中华文化为凝聚力的文化认同。在封建社会提倡“仁、义、礼、智、信”的文化观下,我们形成了家国天下情怀,保证了我们中华文化传承五千多年,守护着共同的精神家园,华夏文明成为我们共同的根。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力就来自她的自信与包容。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许多族群的交流与融合,并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周边民族的许多优秀成果,在世界的东方发展出多元一体、多样共生的灿烂文化。这说明,中华文化历来就是一个充满生机和自信的文化系统,在创新、吸纳和兼容并蓄上有广阔的胸怀。

  由于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的差别,各民族发展出不同的文化。人类文化上的差异,不仅在历史的时空中铸就了形态多样的不同文明,而且也往往导致民族兴衰的不同命运。许多文化随着某种文明的兴衰而兴衰,直至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而中华文化却是少数能够绵延不息地发展到现在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因此,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传统和信念。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我们才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吸纳外来的文化营养,形成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历经了几千年的风雨,中华文化吸收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分,在历经了朝代更迭、磨难与涅槃,中华文化仍绵延不绝,形成了与西方文化不同的中华文化,并曾经引领世界文化成为潮流。近代一两个世纪内“滋生了文化和社会的保守主义”,陷入固步自封和落后挨打的境地,这也使得近代国人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怀疑,并引发了中国人留学西方英、美、日等国的学习潮流。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批有志于国家民族的青年,怀揣着救国救民的情怀、理想,在国外忘我学习、探索改良中华文化发展道路,并出现了像梁启超、胡适、鲁迅、郭沫若等思想大家,也产生了像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等一批为振兴民族为己任的民族脊梁。历经探索,无论是清末的改良派或是国民党人,都未能担当起民族振兴和文化复兴的重任。而历史的重任义无反顾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肩上,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并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文化道德体系,肩负起了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文化振兴和发展的道路的责任。

  历史是人类不断自我创造和生成的过程,文化则是人类在已有文化基础上不断创造和革新的过程。社会实践永无止境,文化发展也永无止境。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有着五千年文明薪火相传的大地上,开创了前无古人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致力于文化的传承创新,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使中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提高、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道路,也是一条不断孕育新的思想文化的道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实践中孕育又引导着实践。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已经成为当代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社会越是发展,文化的作用也越显重要。

  历史反复证明,如果哪个民族安于现存的文化传统,那么这个民族不仅不能固守自己的文化传统,并且最终将导致这种文化传统的瓦解,因为固守本身就容易导致文化的停滞和僵化。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并深知中华民族文化应该走向何处、应该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的目标高远而崇高,在实现经济飞跃发展的同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没有放松,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握着文化前进的方向,引领先进的文化发展。用中国人的自信和奉献精神,自豪地告诉世人,中华民族的文化立足于自身、吸收各种先进文化兼容并包,成为世界先进文化和优秀文化的代表,正以新的文化自觉推进文化强国的进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儿女在苦难中奋起拼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使今日之中国站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新起点上,也使我们更有理由重新审视我们的文化,更加坚定我们的自信。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她的古色古香、奇葩异彩、自成经纬,更在于她生生不息的活力,她的反思能力,她在多灾多难中锻炼出来的应变调适能力,她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精神,她的水滴石穿的坚韧性,她的接纳与深思的求变精神,还有她永不言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精神。

  二、继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做好西藏的修志工作

  中华文化的优胜与各兄弟民族文化的多元互补,推动中华文化不断扩容、融合出新、绵延不绝,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中华民族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得益于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编史修志传统,在浩瀚的历史书籍中,我们能够追寻到我们的根与源。地方志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担负了重要的历史补充,担负起了一个地方“资政、存史、教化、育人”的功能。这一优秀的文化传统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心灵中,并成为人们了解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最直接有效的载体。

  西藏的地方志编修在清朝驻藏大臣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先后有少部分的有志之士写下了《后藏志》《拉萨厅志》等书籍。民国时期,刘赞廷根据在西藏戍边的经历编修了《江达县志》《波密县志》《硕督县志》《东久县志》《嘉黎县志》《察隅县志》《芒康县志》《太昭县志》《边坝县志》等十九部县志,这是西藏历史上个人编修志书的开始。由于文化等历史原因,在西藏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修志传统和氛围,所以导致了西藏修志相对于祖国内地滞后的状况。

  西藏和平解放后特别是西藏民主改革后,我们党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带领百万翻身农奴进行政治、经济建设的洪流中,由于历史和特殊的地理原因,西藏的经济相对于祖国内地处于落后状态。在中央关心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特别是进入到改革开放时期,党的中心工作放在了发展经济建设上。20世纪90年代末,中央对西藏的修志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自治区党委、政府成立了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这一常设机构,主管全区修志工作。

  为记录西藏的历史并将西藏的历史厘清,告诉世人一个西藏真实的发展历史,这样一项宏大的历史文化工程落在了西藏修志人的肩上。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一是没有修志经验可以借鉴(西藏修志的工作从有人类社会起源开始,截至2010年);二是没有专业的修志队伍(主要是县区没有专业修志人员);三是经费保障不足。即便是面临这样诸多的困难,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在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了地方志工作,在全区基本上完成了56个县(区)志的编修出版工作,区志73部完成了60部志书的编修工作。

  三、做好修志工作,为西藏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修志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文化事业,在西藏,开展这项艰苦的文化工作,面临的任务和困难可想而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地方志工作迎难而上,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大力推进,西藏的修志工作从规划、实施、组织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根本上保障了地方志工作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我有幸能够参与到这项工作,在厘清西藏地方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深感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为有这样的中华文化而感到骄傲。

  用历史事实和修志这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反映西藏与中国历代中央政府的关系,在维护民族团结上始终凸显西藏的地域特色和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将西藏的特色文化和中华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告诉后世一个真实发展的西藏,让后人明白西藏文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了发展和保护,并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是地方志工作者应做的义务和责任。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