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藏北故事】5万渔鸥来藏“生儿育女”

唐召明 发布时间:2019-09-07 10:34: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这是错鄂湖“桑勒日热”岛新迁徙来“生儿育女”的渔鸥。(唐召明2001年摄)

  错鄂湖是藏北西部色林错的卫星湖。色林错原为西藏第二大咸水湖,因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雪山融化的影响,致使色林错不断长大,面积已达2000多平方公里,一跃而成为西藏第一大咸水湖。据科学调查,它是历次造山运动,地层断裂所造成的内湖。

  色林错中分布着若干岛屿,因小地形、小气候的缘故,这里许多岛屿成为各种鸟类栖息的乐园,其中以错鄂湖“桑勒日热”鸟岛最为有名。

  2001年盛夏,我随“藏北高原无人区科考团”来到色林错考察。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中,色林错如同一块蓝宝石泛着神秘的光芒。

  汽车驶近色林错南面的错鄂湖,附近草原上不时有翻飞于蓝天白云下的棕头鸥、成“人”字飞行的斑头雁、婉转啼鸣的百灵鸟……错鄂湖如一片青云,从遥远的天边冉冉而来,更远处是逶迤绵绵的白色雪峰,巨大的山影倒影在湖水里。

  7月的藏北草原到处是花红草绿的五彩世界,那黄、那蓝、那白、那绿与浩淼的湖水、巍峨的雪峰融为一体,十分雄浑、壮美!


这是错鄂湖“桑勒日热”岛正在尝试下水的小渔鸥。(唐召明2001年摄)

  当一只只身体洁白的棕头鸥鸣叫着从我们头顶掠过时,车还未停稳,人人都急着跳下车,拿起相机拍摄。只见湖面中、小岛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五颜六色的各种渔鸥、棕头鸥、斑头雁……

  错鄂湖海拔高度为4562米,面积约244平方公里,湖水清澈见底,湖内水生植物生长茂盛,鱼类资源丰富。

  我们在错鄂湖东面“桑勒日热”岛上发现:5万多只迁徙渔鸥密密麻麻地居住在4650平方米的沙砾地面上“生儿育女”繁衍后代。


这是错鄂湖“桑勒日热”正待孵化的渔鸥蛋。(唐召明2001年摄)

  早在1987年,陕西动物研究所姚建初等科技工作者就发现了这里新迁徙来的渔鸥。只是数量比过去更多了。这种体长60厘米、头部为黑色,有着修长黄腿和尖尖红嘴的渔鸥,其繁殖地过去仅分布在地中海及青海和内蒙古地区。错鄂湖鸟岛大群渔鸥的新发现,使这个小岛成为迄今我国海拔最高、数量最多的渔鸥繁殖地,并改写了渔鸥繁殖地不在西藏的历史。

  西藏动物学家刘务林曾在80年代初考察过此岛,那时小岛的栖息繁殖鸟是比渔鸥个体小20厘米的棕头鸥,而从未发现过渔鸥在这里繁殖。现在的考察发现,岛上已经没有棕头鸥,替代的全是新飞来的渔鸥。

  在错鄂湖的6个小岛中要数这个新发现渔鸥的小岛最为热闹。只见天上飞的、地上跑的、窝里趴的无不是渔鸥。多的数不清的渔鸥,构成了一个渔鸥独霸、鸟声鼎沸的王国。经测算,每平方米平均有2.5只渔鸥,每窝有3~5个蛋,最多的渔鸥窝每平方米有 6个,有的窝蛋多达20个。

  我们在考察中发现,该岛植被覆盖很少,又受到阳光直射,地面温度较高,很有利于鸟卵孵化。当然,岛上除大量新来渔鸥外,周围也有少量的斑头雁、渔鸥、凤头䴙䴘等在此抚育后代。

  刘务林告诉我,如同人们常常选择丰饶的土地作为自己的家园一样,鸟类也喜欢根据自己的习性选择适当环境作为自己生存、繁衍的基地。地处藏北高原的错鄂湖拥有丰富的鱼类资源,以及无人伤害和干扰的宁静自然环境与地理条件,为渔鸥繁衍栖息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故在每年4月份至8月份的鸟类繁殖季,这里也就变成了渔鸥新的繁殖地。

  当日,在湖岸边强烈的日光下,我和随团的摄影记者格桑达瓦坐在湖边,很是忙乱了一阵。他帮我撑开一件雨衣,遮挡住头顶上的日光,以便让我看清电脑屏幕上的字迹,我们使用所携带的海事卫星向北京新华社传输“藏北科考首次发现5万渔鸥‘生儿育女’”的新闻图片,向国内外报道了这一重要新闻。(中国西藏网 文、图/唐召明)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