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中印边境小城——亚东(二)

索朗加措 发布时间:2019-06-06 16:44: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的亚东县坐落于喜马拉雅山南麓,沿着奔腾而下的亚东河,便能看到悠长河谷里,静静散布着的几十个小村庄,而河谷最开阔的地方便是亚东县政府所在的下司马镇。

  整个县城周围森林茂密,绿水青山,空气清新,穿城而过的亚东河更是给这座小镇带来了一派江南风光。顺着镇内的亚东河往下走,隐藏在河两岸的当地民居才安静地显现出来。亚东民居有独特的木结构,两层楼的房子就地取材,使用西藏闻名的红松木让建筑牢固而华贵。沿河一字排开的屋子,形似而又家家有别,青绿色、浅红色,天蓝色……窄窄的阳台上必定鲜花盛开,沐浴着阳光的屋子,也必定有一溜儿显眼的大窗户。前街和后街——下司马镇这两条最古老的街道,也因此躲过了喧闹,总有一层宁静闲散的底色。


图为亚东河两岸的民居

  今年85岁的次仁老人便住在亚东河边的下司马镇前街。初遇次仁老人时,老人正安详地坐在凉亭中晒着太阳、听着奔腾而过的河水声微微打鼾。听次仁老人介绍,原来下司马镇本地居民,多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定居在此,很多人都是在1962年前从西藏各地涌来的“淘金者”,他们大多靠边贸挣家当,索性便把家安在了这里。

  次仁老人就曾是一个替跑马帮卸货物的苦力。1951年,17岁的次仁因家庭原因从桑珠孜(现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来到亚东,身无分文,只能当搬运工。几年后,存了一些本钱,次仁在卸货间隙便顺带做点自己的生意,等到买了几头骡子后,就跑到帕里镇去进货。骡子驮着货物,次仁就跟在后面,到印度去做买卖,“因为在当时,跑运输的人就是比种地的人有钱。”次仁老人缓缓说道。

  抗战期间,西藏是西南的一个商贸中心。当时的亚东实际上成了“自由港”,县城所在地下司马镇被称为“小香港”。据次仁老人回忆,边贸关闭前,亚东县城的两条长街,两边全是店铺、摊点,当时光下司马镇有印商、尼商50来户。

  那时候,从帕里到下亚东以及春丕谷间的山道上马帮不绝,沿途旅店、食店随处可见。乃堆拉山脚有旅店,还供应饭菜。马帮每走半小时就可见到供应烟、酒、甜茶与饭菜、点心的小店。路上还有许多印度人头顶装有面包、蛋糕、肉馅饼、香烟的铁箱或背着装有花生的筐子,尾随在马帮后面,随时向马帮供应商品。

  “西藏当时没有工厂,洋火、牙刷、洗脸用具、铝锅、水壶、皮鞋、胶鞋等都从印度进口,再将西藏的羊毛羊皮、牛毛牛皮等运过去。”亚东县边贸协会负责人尼玛顿珠说道。“那时候,经常会有很多人从拉萨驮送货物到亚东来进行买卖。老百姓就把那些货物放在竹筐子里,背在背上,然后用一根宽袋子挂在额前,从拉萨一路背到亚东。”


图为边贸市场印方商人交易点

  今年6月5日,印度商人如期而至,聚集亚东已久的中国商人,对去年刚新建开放的边贸市场热情充沛。然而因为中印双方商贸协会之间还在对货物价格进行磋商,市场的交易量相当有限。但在周一到周五的交易日,从乃堆拉山口那边过来的印度人总是让中国商人惊喜不已,恨不能团团围住。

  据尼玛顿珠介绍,在边贸市场,印度方面可以出售纺织品、毛毯、农具、酒、香烟、茶叶、大麦、大米、植物油和当地草药等,而中国则可以出售包括马、山羊、牦牛尾、山羊皮、羊毛和生丝等物品。

  “随着中印两国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双边贸易发展,我相信我们贸易清单上东西会越来越多,边贸市场上的成交额会越来越高,我们双方边民的生活也一定会越来越好。”尼玛顿珠说道。(中国西藏网 记者/索朗加措)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