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联合考古最新成果发布 1500年文化脉络连续性证据出土
2018年7月至今,中国5支联合考古队走进西藏阿里地区,对象泉河流域这一古代西藏西部文明的起源进行了系统性地联合考古和实验室研究,这也是我国在西藏展开的最大规模联合考古。
近日,国家文物局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联合发布了最新考古成果。认为两三千年前的西藏西部阿里地区,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频繁,交流交往密集,是古代亚洲文化交流的通道。一起来关注央视独家追踪报道《西藏考古大发现》。
西藏联合考古,主要集中在西部的阿里地区、著名神山冈仁波齐西南部的象泉河流域,包括上游的曲龙遗址、中游的皮央东嘎遗址、格布赛鲁遗址和象泉河畔的曲踏遗址,以及抢救性发掘的桑达隆果墓地等。
经过几个月的考古发掘,共出土了包括陶器、木器、青铜器、铁器、金器、玉髓、玻璃、贝饰、农作物种子、织物等大批器物。
通过实验室研究,这些出土器物测年时间跨度主要集中在距今3560年到1000年之间。在格布赛鲁遗址距今3500年的墓葬里,专家还发现了西藏西部最早的古大麦,也就是青稞。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科技考古中心主任温睿:这个墓葬里面发现了目前来讲,西藏西部最早的大麦的遗存,这个对我们研究农作物的传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文物信息的研究,专家们认为:距今两、三千年之前,西藏西部阿里地区,人类活动已经非常频繁,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兼有农业和牧业的特点。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建林:是取得了非常多的实质性的一些进展和一些重要发现。它实际上是已经开始了我们构建西藏西部考古学文化体系的这么一个进程,而且把这个进程向前大大地推进一步。
此次在曲踏墓地,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还发现了一处距今约2000年左右的婴幼儿墓葬区。这也说明了当时的社会文明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仝涛:最重要的发现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我们第一次对曲踏遗址进行了一个正式的大规模的发掘,另外一个发现了10组婴幼儿的墓葬,至少说在整个西藏来说是第一次发现。
在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皮央东嘎遗址,四川大学考古队对出土遗存进行碳14测年,获得了20个有效数据,年代从公元前500年到公元1000年,相当于第一次获得皮央东嘎遗址长达1500年的文化脉络连续性证据。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 皮央东嘎考古队领队霍巍教授:所以这正好从史前和历史时期两个不同的阶段,给我们找到了一个衔接点,也找到了一个重要的样本,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西藏西部考古学文化,以及人类文明它 的进程和它的发展脉络。
-
西藏发掘24座墓葬 展现西部早期文明
当天,李帅参加了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2018年度业务工作公众分享报告会,并分享了皮央东嘎遗址开展的考古工作成果。[详细] -
他在世界屋脊 找寻4万年前人类的痕迹
尽管游山玩水并非高星的志趣所在,但随着对考古学的了解不断深入,他渐渐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这门学科。高星指出,尼阿底遗址是西藏首次发现的具有确切地层和年代学依据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保留着目前青藏高原最早的人类生存证据。[详细] -
青藏高原发现首个史前洞穴遗址 距今至少4000年
与周口店“北京人”等中原考古相比,这处遗址年代虽晚得多,但是对于青藏高原的考古来说,仍是意义非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