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完成地震题材长篇小说
时隔十年,阿来再出长篇小说!酝酿十年,他终于首度出手完成地震题材虚构文学作品。继2008年写完故乡回忆系列长篇小说《空山》之后,阿来最新20多万字长篇小说《云中记》,将由《十月》杂志2019年第一期刊发,单行本也将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
最新长篇写了什么?为什么取名“云中记”?阿来对这个长篇有着怎样的自我评价?12月20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电话联系到阿来,听他一一讲述。
经过十年积淀 推出有关地震力作
《云中记》与十年前的汶川大地震密切相关。“十年前,地震发生后不久,不少人一窝蜂写地震,我当然也有冲动写。但我每次有冲动时,就会反问自己,还有没有更好的写法?还是再放一放?今年5·12汶川地震十周年那天,我突然被一个细节触动内心,想起在地震中失去的那么多生命,不禁热泪盈眶。我觉得开写的时刻,真正到来了。于是就把手头上正写得很顺的另外一部长篇小说放下,马上开写这部酝酿已久的关于汶川地震的小说,就是《云中记》。”阿来回忆起开写这部小说的契机,不禁感慨:“那天在书房里,就我一个人,热泪盈眶,边写边流泪,这种状况,我真的很少有过。”
为何叫“云中记”?“云中,是汶川地震中一个消失村子的名字,也是小说故事的发生地。”云中记,这三个字显得很美很空灵,阿来说。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震动了世人,其中也包括很多作家。作家们用文学来表达各种感受,将发生的各种事件写成文学作品,这都是值得鼓励的。阿来说,“但我当时告诉自己,一个题材除了值得写,还有个重要问题是,怎么写好,写出来,留得住。所以我不赞同不过脑子就开写。因为如果写得不好,甚至差,就愧对在地震中失去生命的人们。所以我一直告诫自己,要慎重。”经过十年积淀,他终于写出了《云中记》。
地震题材重大,要写好并不容易。阿来说,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写出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尊重,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作品出炉,他很自信,“我相信,这部作品是能站得住脚、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留得住的。”
在创痛中写就 献给地震中逝去的人
十年前,地震发生后,跟很多人一样,阿来陷入巨大的震惊和悲痛之中。在《云中记》开篇,他写了三句话,“大概就是表达三层意思。第一,这部作品献给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宝贵生命的人们。第二,献给在此次抗震救灾中付出很大的英雄们。第三,要感谢莫扎特。”为什么要感谢莫扎特?“因为地震发生后,我多次自驾去受灾现场,面对巨大的创痛,我觉得我说不出什么话来,说什么也表达不了自己的心情。我是一个古典音乐迷。那时候觉得只有莫扎特的《弥撒安魂曲》适合代表我的心情,就用车载CD在现场一遍一遍地播放。而且,《云中记》也是我在莫扎特《安魂曲》庄重而悲悯的乐声陪伴下写就的。”
阿来给记者发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读《云中记》的感受:“十年前,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悲剧,阿来曾声称不能轻易触碰,这种态度证明了作者对生命价值和文学创作的虔诚和敬畏。十年后,一次特殊的机缘,终于让作者找到了一种独特的切入口,将笔触伸向那场尘埃已散的灾难。”
韩敬群还写道:“《云中记》肯定是阿来继《尘埃落定》《空山》之后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也注定会成为近几年甚至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他不是在事情发生的当下凭一腔热血投入写作,他对这个灾难性事件,对它给我们造成的心灵创伤以及创伤如何修复,不只是物质上的修复,更重要的是灵魂的慰安、精神的抚慰,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沉淀、思考,终于找到了他的独特表达方式。这更是体现文学的高贵与尊严的写作。”
-
阿来:有创造的改编是最好的
最新一期的文化节目《一本好书》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的代表作《尘埃落定》被以舞台剧的形式展现给观众。[详细] -
“行走者”阿来:用脚步丈量诗歌,用思想与空间对照
对于阿来,阅读也不只停留在文字意义上,他会用脚步去丈量诗歌,用思想与空间对照。[详细] -
中外名家纵论阿来文学创作 创造一个充满自然情志的文学世界
谈到阿来的文学创作,影响最大的无疑是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作品不仅获得茅盾文学奖殊荣,还被改编成电视剧、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详细] -
阿来斩获鲁迅文学奖:希望《蘑菇圈》可唤起更多人关注自然生态
11日,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揭晓。四川省作协主席、著名茅盾文学奖得主、藏族作家阿来凭借中篇小说《蘑菇圈》(发表于《收获》 2015年第3期)榜上有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