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民俗

特校孩子学技能 传统文化展风采

梁梅 余洋洋 发布时间:2019-11-25 10:56:00来源: 拉萨晚报


拉萨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正在缝纫传统藏式门帘。 拉萨融媒记者 平措旺堆摄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的历史积淀,是前人用自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人来说至关重要。11月21日上午,记者走进西藏拉萨特殊教育学校,在这里与孩子们共同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老师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一间教室,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显得格外温暖舒适,几个孩子正拿着专业的毛笔在画板上绘制着唐卡,教室窗子正下面坐着的正是他们的老师,罗桑仁增。他正在做一幅唐卡绘制的上色工作,这幅唐卡的画幅为60*46,而一般这个画幅的唐卡对于罗桑仁增来说,需要两个月就可以完成绘制。

  19岁的旦增桑珠来自当雄,学习绘制唐卡已经有两年多时间,同时也是唐卡班年龄最大的孩子,尽管听不见这个世界的声音,也无法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但是他对唐卡却有着执着的热爱。在手语老师的翻译下,旦增桑珠告诉记者:“唐卡是我们民族的特色文化,我从小就对唐卡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希望能学好唐卡艺术,传承民族文化。”旦增桑珠微笑着打着手语。这个阳光大男孩的脸上总是挂着朴实可爱的笑容。

  今年36岁的罗桑仁增来到特校担任唐卡老师已经有8年时间了,他曾师从著名的勉唐画派唐卡大师丹巴饶旦,跟随师傅学习唐卡7年时间后再深造两年。对于唐卡,罗桑仁增有着自己的想法,他告诉记者,唐卡是西藏的一门古老的艺术。虽然表现的方式也是绘画,但又与单纯的绘画艺术有很大的区别,比如说颜料制作、绘画的方法、绘制的目的以及思维模式都是不同的。而制作唐卡是一个复杂精细的过程,从白描勾线法学起,再到点彩法,每一个步骤都要慎重,因此制作唐卡需要十足的耐心。“对于很多人来说,学习唐卡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需要大把大把的时间来磨,但是因为一份对唐卡的热情,以及民族文化的认可,这些孩子们选择学习唐卡,我也很欣慰地感受到民族文化将在他们手上传承和发展。”

  在另外一间教室,罗桑次旦老师正在给孩子指导门帘的剪裁技巧,原来,这正是民族缝纫班,走进民族缝纫班教室,墙上挂满了各种学生缝制出来的作品,图案精美的小钱包、小巧玲珑的藏靴笔筒、裁剪精致的斜挎包……其中,悬挂在墙上的藏文三十字母手语缝纫作品引人注目。记者从罗桑次旦老师那里得知,这个藏文三十字母手语作品是他和4个学生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的。

  在民族缝纫班,有一个小男孩格外专注的样子一下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他就是17岁的拉巴次仁,来自林芝。拉巴次仁告诉记者,他正在做一块门帘,这块门帘他做了有一个月的时间了。“我从小就喜欢缝纫,因为我觉得能把一片布、一些小饰物做成一件精美的作品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记者了解到,在特殊学校,除了唐卡、民族缝纫,还开设有藏毯编织、民族彩绘等其他专业,来到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内容。而无论是唐卡还是民族缝纫抑或是藏毯编织,都更偏向于实践,不过在实践前,学校会安排理论课进行基础指导,除此之外,孩子们也要学习文化课。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在这里任教的老师在来特校教书之前,都不会手语,但是为了更好地教授学生知识,现在的他们基本都能用手语和学生进行交流。

  他们是特殊学校的孩子,或听不见世界的声音,或看不见世界的色彩,或无法用言语表达内心的喜忧,但无论是哪一种,他们对世界有着同样的期望与喜爱,对民族文化有着同样的认同和热情。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