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结缘西藏60年

发布时间: 2025-09-09 10:00:00 来源: 西藏日报

  2023年是我首次进藏60周年,也是我第51次走进这片举世无双的高天厚土。

  1960年,我从北京101中学考入被称为“中国少数民族最高学府”的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藏文专业学习。在中央民族学院,汉族是“少数民族”,生活在这样的民族大家庭中,是我此生的机遇与荣幸。从那时起,我走上了一条与我同时代的许多人不同的生活道路——走向遥远的边疆,走向充满未知领域的西藏高原,走进其时世人知之甚少的藏民族的生活之中,开始了属于我自己的青春与人生之路。

  与西藏结缘

  从儿时起,我就通过《中国少年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知道了中国的疆域中有一块幅员辽阔的高原,那里离天最近,那里的蓝天白云神奇无比;进入西藏高原,就会看到辽阔无垠的湛蓝天空,好像进入了宇宙深处;那里有无穷无尽的未解之谜,有世人难以见到的自然奇观、山川湖泊和风土人情,那里更有进藏人民解放军的艰苦卓绝与可歌可泣。雀儿山、二郎山、大渡河、布达拉宫、珠穆朗玛峰从此进入我的视野和生活。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震撼了全世界。这块沉睡了千年的世界屋脊一下子为世人所瞩目,这里的社会与人民从此被世人所知。新华社、人民日报刊登的大量西藏民主改革和社会变革的报道,让我开始关注这片辽阔美丽的国土。美国著名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其名著《我为什么在72岁时来到中国》里介绍了她登上布达拉宫时的见闻与感受,著名新闻记者郭超人对西藏民主改革的一系列报道,还有1960年中国登山队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壮举,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我的心灵,在我年轻而充满激情的生活中掀起一阵阵浪花与冲动。特别是1959年10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10年民族工作展览》西藏馆展现的旧西藏的黑暗、野蛮与残酷,更是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

  这一切,使我在1960年高中毕业填写报考高等院校志愿时,把中央民族学院作为重点志愿,加之入学后知道的那一年报考藏语文专业的将被优先录取的特殊政策,我顺利地被中央民族学院录取,成为1960级藏语班的一名学生,从此义无反顾地走上“把西藏建成人间乐园”的人生之旅。

  起步

  在迎新晚会上,中央民族学院藏文教研室主任、我国最早进入藏文研究领域的著名藏学家于道泉先生对西藏的介绍深深震撼了我,他让我知道了我所不知道的西藏,知道了西藏在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里不同寻常的价值,也让我开始了解未来的大学生活与肩上的使命。

  在藏语文的第一堂课上,我的启蒙老师,也是我的恩师土丹旺布身着藏装,用藏语向我们问好,韩秋白老师将他的藏语译成汉语的场景恍如昨日,成为我在藏语学习起点上的难忘一幕。

  从那时起,我进入人生18年来从未接触过的未知领域,进入梦幻般新奇的知识殿堂,开始了影响我一生的藏语藏文和藏族文化的体验、熏陶、汲取与成长。

  学习一种崭新的没有接触过的文字,我有一种神奇而兴奋的感觉。这种感觉陪伴了我一生。

  我一个东北孩子从黑龙江来到西南边陲的西藏高原,来到日光城拉萨,成为一个粗通藏语文的新闻、历史文化工作者,这是我此生的幸运。

  初学藏语的岁月,至今记忆犹新。中央民族学院是一座中国少数民族的最高学府。在这所大学里,随处可见身着各民族服装的少数民族同学,听到各民族语言的读书声、唱歌声、交谈声。我还和来自吉林延边的朝鲜族同学在一个宿舍生活了几个月。

  初学藏语文,我就与藏族文化结缘。大学二年级起,我在图书馆第一次接触仓央嘉措的诗歌,如饥似渴地将他流传于世的50余首诗歌的藏文版和于道泉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在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的汉文译文,一并抄录在一个专门为此购买的本子上珍藏至今。

  第一次进藏

  第一次总是刻骨铭心的。

  那是1963年3月份,在徐盛和土丹旺布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全班23名同学踏上第一次进藏的征途,任务是在与翻身农奴的接触中学习和熟悉藏语,提高口语会话能力。那时学校的条件较差,只能给每个学生配备光板老羊皮皮袄。我们第一次走上世界屋脊,第一次翻越唐古拉山,第一次看到藏北草原,第一次看到金顶耀眼的布达拉宫。

  通过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时,班上的大多数同学都经历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女同学中的李鸿阳、曾维毅等反应严重,全班只有吕连山、刘新家、杨燕杰和我感觉正常,被誉为“四大金刚”。我们在缓慢前行的汽车上忙前忙后,照顾生病的同学,也经受了首次进藏的考验。

  到达拉萨后,全班同学分别被安排住进堆龙德庆县(今堆龙德庆区)乃琼区岗德林、色玛、加热三个乡的翻身农奴家里,与他们朝夕相处,切切实实感受到西藏历史性的变化给这片土地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变革,我们成了西藏这个历史性巨变时刻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近半年的实习生活使我初识西藏。我们和翻身农奴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事同商量,共同成长,增长了才干,也使我们的藏语藏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与此同时,我和这片刚刚苏醒的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难以割舍的感情,这种感情一直伴随着我。我和在堆龙德庆区岗德林乡的两位房东次仁顿珠和阿旺顿珠的友谊一直持续了半个世纪。

  开启记者生涯走遍世界屋脊

  1965年夏天,我从中央民族学院藏语文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国家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这一年的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从那时开始到现在,由于工作的需要,我先后53次进藏采访或执行其他任务,几乎走遍了整个西藏高原,拉萨、昌都、林芝、山南、阿里、那曲都留下我多次涉足的印迹。西藏生活铸造了我的人生,博大精深的西藏历史文化渗入我的骨髓,“西藏”成了我生活与事业的代名词。

  在这漫长的60年里,我几乎年年进藏,年年沿着西藏前进的脚步,倾听高原律动的脉搏,目睹日新月异的雪域大地,记录这片古老而崭新大地的新生与成长。其间,我写了近百万字的涉藏新闻作品,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国家的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先后出版了《雪域在召唤》《天上西藏》《民族宣传散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西藏记忆——张小平日记选编》《随笔西藏》五部涉藏图书。我和西藏的藏族与其他民族的同志结下刻骨铭心的友情,留下许多难以忘怀的西藏故事。

  现在,我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但我的西藏旅程并没有结束,我要继续关注西藏、书写西藏、享受西藏,为西藏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责编: 陈濛濛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