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萨市儿童福利院(以下简称福利院)那充满欢声笑语、洋溢着温馨氛围的院落里,总能看到巴桑卓嘎、旦增晋美忙碌的身影。他们曾经是这里的孤儿,在福利院的温暖滋养下长大。毕业后,他们毅然选择回到这里,成为了福利院的一名工作人员。
从当年在福利院里哭闹叛逆的孩童、自卑敏感的少年,到如今独当一面的“后勤管家”和儿童社工,他们带着成长的印记重返“家园”,完成了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蜕变,他们用自己的力量为这里的孩子们撑起一片爱的天空,用爱回馈曾经给予他们温暖的地方。
巴桑卓嘎:从“调皮鬼”到“后勤大管家”
28岁的巴桑卓嘎自小在拉萨市曲水县南木乡保育院长大,2013年来到福利院。初到福利院时,对新环境的陌生感让她变得叛逆调皮。她一心想回南木乡,不仅哭闹、与阿姨们发生争执,甚至还和小伙伴一起故意乱扔垃圾。每当福利院院长诺布卓玛和阿姨们前来制止时,他们就四处跑开。她曾任性地认为:“没有我们,你们也没有这份工作。”
这样的状况在2014年戛然而止。那一年,巴桑卓嘎生了一场大病,住院近一年时间。住院期间,福利院的阿姨们轮流陪护,背她就诊、喂饭喂药,无微不至的照顾让她真切感受到:“她们是在工作,但这份工作中饱含着深深的爱。”曾经的叛逆闹剧就此落幕。
在巴桑卓嘎的成长历程中,福利院给予了她无尽的关怀。高考失利时,诺布卓玛和阿姨们鼓励她复读,始终耐心开导她、陪她散心,还专门找来毕业的哥哥姐姐分享备考经验。得知巴桑卓嘎和一同从南木乡来的伙伴们从未好好过过新年,诺布卓玛便组织大家一起过年,发红包、做藏装,让他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家的温暖。
2016年,巴桑卓嘎考入大学,选择了民政管理专业,立志毕业后回到儿童福利机构就业。“国家养育了我们,我想回报社会;而且弟弟妹妹们都在这里。”尽管身边有朋友劝她走出福利院,尝试更多不同的工作,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她虽然也动摇过,但最终对福利院的深厚感情让她坚定了留下的决心。
在决定回福利院工作前,巴桑卓嘎也曾顾虑重重。怕不被接受、怕工作做不好,曾经的她自卑爱哭。但在诺布卓玛的开导下,她逐渐开始改变。“院长对福利院的孩子们都是视如己出,在外人面前介绍我时,总是自豪地介绍‘这是我的大女儿’,还让我有困难就找她,教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处理人际关系。”巴桑卓嘎说。
如今,巴桑卓嘎负责福利院的后勤保障工作。从受助的孩子到奉献爱心的工作人员,巴桑卓嘎在爱中成长,也用爱回馈着福利院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旦增晋美:从“自卑少年”到“儿童社工”
和巴桑卓嘎一样,旦增晋美在大学毕业后也选择回到福利院,成为一名儿童社工。如今的他,肩负着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等多项工作。“这份工作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在这里长大、从这里走出去。本来毕业后想闯荡一番,但与这里的缘分太深,实在离不开。”旦增晋美说。
回顾成长历程,旦增晋美眼中泛起感慨的泪光。曾经的他,是个内心敏感的“自卑少年”。上学时,看到其他同学拿着正规的户口本,而自己的户口本只是一张单薄的纸,强烈的落差让他在集体中总觉得抬不起头。直到一次与诺布卓玛的谈心谈话,他才鼓起勇气吐露了这个心结。令他没想到的是,诺布卓玛在第二天就为他们更换了正规户口本。这件事像一束光,让旦增晋美和巴桑卓嘎等孩子真切感受到被倾听、被重视的温暖。
在保育院时期,他每月只有10元生活费,作为走读生,晚饭得自己解决。和同学一起吃饭时,他总因囊中羞涩而尴尬不已,偶尔还要靠朋友垫付饭钱。来到福利院后,生活迎来了转机——每周50元的生活费让他和朋友吃饭时有了底气。“国家政策越来越好,福利院有国家‘撑腰’,我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以前我们住集体宿舍,工作人员只有一两个;现在不仅有家庭妈妈细心照料,还有社工等多种角色关爱,对孩子们的关怀更全面了,现在的弟弟妹妹们都几乎没有自卑的情况了。”旦增晋美感慨道。
刚决定回福利院工作时,旦增晋美曾担心自己无法胜任。工作后,挑战果然接踵而至:作为儿童社工,他既要协调管理保育阿姨,又要检查家庭卫生、组织各类活动。这些阿姨既是长辈,又有养育之恩,如何把握工作尺度让他一度犯难。但让他感动的是,阿姨们都格外理解支持。每次他去检查卫生,阿姨们会主动回避,避免让他为难;遇到问题时,他拍照发到工作群里,大家总能坦诚沟通、共同解决。在这样的默契中,他的工作逐渐步入正轨。
从福利院长大的孩子到福利院的工作人员,旦增晋美完成了蜕变。“以前我特别自卑,在公众场合都不敢露面说话。经过这几年的锻炼,在院长妈妈和同事们的鼓励下,我完全变了一个人。毕业到现在5年了,性格变得越来越外向,以前的小伙伴见了我都说我‘混得好多了’。”他笑道。
如今的旦增晋美,早已褪去少年时的怯懦。谈及未来,他眼神坚定:“我想进一步学好专业知识,考取中级社工证,为院里的孩子们提供更专业、更贴心的服务。”这份在爱中萌芽、在奉献中生长的信念,让他在儿童社工的岗位上闪闪发光。
温暖、希望与爱代代传递
走进拉萨市儿童福利院,温暖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角落都藏着对孩子们的用心。福利院副院长黄娅介绍,为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福利院常态化组织各类特色活动。节日期间,院内挂满五彩装饰,院长与工作人员同孩子们一起包饺子、做游戏;寒暑假时,这里更成了欢乐的海洋。旦增晋美组织的手工课、户外拓展、科普讲座等活动让孩子们乐不思蜀。福利院深知全面滋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推行“开门办院”模式,通过与第三方机构合作,让孩子们跟随专业老师学习古筝、美术、舞蹈等才艺。春晖博爱儿童救助公益基金会的老师定期驻院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详细记录孩子们的成长轨迹,还为院内护理“妈妈”提供专业培训。
与此同时,87项标准化规范体系的落地实施,使福利院管理更加细致周到,为全区儿童福利机构树立了可借鉴的标杆。正如在这里成长的巴桑卓嘎所说:“很多人觉得我们过得苦,其实我们吃穿不愁,得到的关心关爱一点都不少。这里有心理辅导、有社工服务,还有大学生志愿队,生活条件和就学保障都特别好。”
福利院的房间虽朴素却暖意融融,孩子们一同吃饭、学习、玩耍,在彼此陪伴中成长。这样的成长环境,让巴桑卓嘎、旦增晋美等从福利院走出的孩子养成了坚强、乐观、善良的品格,更让他们学会了感恩与奉献。如今,他们像曾经照顾自己的“妈妈”们一样,用实际行动关爱着福利院里的弟弟妹妹。
“在这里工作,我收获的不仅是工作经验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见证孩子们的成长进步。这种成就感和幸福感无法用言语表达,我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旦增晋美道出心声。
从受助者到助人者,他们的故事为院里的孩子们点亮了未来的可能,也传递着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激励更多人关注弱势群体、参与公益事业,共同营造充满爱的社会。这份用行动书写的美好,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关爱福利院孩子的行列,让爱的暖流持续涌动、生生不息。
记者手记
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爱的回响
过去,很多新闻报道常常聚焦于福利院的“妈妈们”,聆听她们的故事与心声。而这次,一个全新的视角跃入我的脑海——为何不将目光投向福利院的孩子们?从关注施助者到聚焦受助者,这一转变开启了此次的采访。
此次,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巴桑卓嘎和旦增晋美,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深切感受到了国家政策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改变真实可触,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
福利院中有一条醒目的宣传标语:“心中有恩,心中有梦,心中有责。”旦增晋美和巴桑卓嘎的经历与成长,正是对这句标语最生动的诠释。他们不仅见证了福利院的发展变迁,更以自身的蜕变,诠释了爱的延续与回馈。曾经,他们是受助者,在福利院的庇护下茁壮成长;如今,他们华丽转身成为助人者,将曾经收获的爱与温暖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在福利院这片充满爱的土地上,旦增晋美和巴桑卓嘎正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属于他们与福利院的动人篇章。他们的故事,是希望的火种,点燃了更多人心中的爱与善良。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