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野外文物看管员:“我们守护的是国家宝贝”

发布时间: 2025-06-11 09:54:00 来源: 西藏日报

  本该7月才进入盛雨季的琼结,才6月初,雨却下得格外酣畅。细密的雨丝编织成一张大网将天地笼罩。呼啸的风,席卷过木惹山山脊下那一座座巍峨的土丘。

  一位牧羊人头顶着背囊,在雨中艰难前行,他紧跟羊群,经过土丘,沿着蜿蜒的小路匆匆往家赶。那被雨水洗刷的土丘,看似普通,实则是吐蕃王朝历代赞普的陵墓,每一座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历经岁月的洗礼。

  站在松赞干布陵墓顶端,望着气势恢宏的陵墓群,琼结县文旅局负责文物保护工作的干部普布次仁介绍,根据四川大学考古证实,这片陵区共有陵墓26座,再加上陵区外安葬的青瓦达孜和香达陵,琼结县境内共有吐蕃王族陵墓28座。

  为了守护这些珍贵的不可移动文物,琼结县安排了5位野外文物看管员,50多岁的扎西顿珠和索朗次旦便是其中的两位。

  雨后,藏王墓上的排水道是否被泥沙堵住,边坡是否被冲毁?扎西顿珠和索朗次旦带上铁锹,骑上电动车出门巡查。

  按照规定,野外文物看管员一周至少要对陵区巡视一次,但扎西顿珠他们一周会巡视三次以上,每次大约花费一个小时。

  扎西顿珠说,西部这片陵区走一圈需要两个多小时,他们两人一组,一边走一边仔细观察,不放过任何被盗掘的痕迹,也密切留意是不是有裂缝、有塌方的迹象。实际上,对于这片陵区而言,自然力的损坏是最大的威胁。雨水的冲刷、狂风的肆虐,都可能对陵墓造成伤害。

  在巡视过程中,他们要用手机对陵区拍照,然后上传到“文物安全巡查执法系统”APP,系统会自动生成照片拍摄的经纬度、日期以及当天的巡查信息。这一小小的举动,却是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有力支持,为后续的保护措施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看护这片陵区,现在还算轻松,秋天才是最忙的时候。”扎西顿珠感慨道,秋天不仅要秋收,还要看护陵区,常常忙得不可开交。

  野外文物看管员这个工作是扎西顿珠接替他哥哥查思的。哥哥年纪大了,腿脚不好,但一直把看护陵区挂在心上。陵区曾有过众多默默无闻的看管人,已故看管员强巴曲桑老人的事迹曾被诸多媒体报道,被人们熟知。

  多年来,强巴曲桑老人一直默默守护着陵区。在他的守护下,陵区避免了许多可能的破坏。他还积极向周边的村民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让更多人加入到保护文物的行列中来。他的努力如同点点星光,照亮了文物保护的道路。

  如今,国家对于文物保护愈发重视。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文物保护政策不断落实,让像陵区这样珍贵的历史遗迹也得到了更为妥善的保护。

  “我们琼结是文物大县。”普布次仁说,“目前,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已进入第二阶段。这次普查,全县新增不可移动文物点111处。像扎西顿珠和索朗次旦这样的野外文物看管员,琼结县共有27人,还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0 名看管人员,他们的工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发放。”

  工资虽然不多,但减轻了一线文物保护工作者一定的生活负担。扎西顿珠、索朗次旦等一线文物保护者的工作起来也更有动力。

  扎西顿珠说,他没什么文化,也不怎么了解这些陵墓的历史,但他知道,他们守护的,是西藏的历史,是国家的宝贝。

(责编: 陈濛濛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文明新风浸润雪域高原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抓手,构建覆盖城乡的文明实践网络,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雪域高原落地生根,让文明新风浸润千家万户,通过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将温暖关怀送到群众心坎里。  [详细]
  • 国家级非遗在高原绽放华彩:古钟表联合修复室落地西藏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长河中,流淌着的不仅是精湛技艺的代代相传,更是匠人们倾注其中的深厚人文情怀与匠心独运。活动中,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津带领的钟表修复专家团队,以其渊博学识与丰富经验,为现场观众揭开了古钟表修复非遗技艺的神秘面纱。 [详细]
  • 西藏博物馆创新玩法 “破圈” 吸睛

    在“对话与探讨”学术板块,四位来自区内外的文博专家围绕“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西藏的探索与实践”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度对话。 [详细]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