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打磨藏刀。
图为易贡藏刀成品。
图为制作藏刀。
图为群众打理租借的藏装。
图为嫩绿的茶叶。
图为易贡茶场一角。
图为航拍易贡乡一角。
每年3月底4月初,正是林芝“桃花节”最火爆的时节。
一路行来,巴宜的嘎拉桃花村、米林的索松桃花村、波密的如纳桃花沟,花树连绵,落英缤纷,游人如织,众多游客沉浸在藏东南的雪山绿树之间。
然而,当记者一行来到群山环抱的易贡峡谷,才发现真正的花海竟在这里!真正的春之韵律也在这里!
春韵不止花海
易贡乡地处波密县西北方向易贡藏布峡谷地带,藏语意为“美丽”,海拔最低1900米,最高2300米。在印度洋海洋性西南季风的影响下,这里具有典型的亚热带特点,森林密布,空气湿润,气候温和,风景秀丽,冰川连绵,享有“绿海明珠”的美誉。
“朝来微雨罢,何处可寻春。”
驱车从波密出发,经通麦沿易贡藏布逆流而上,冰川、雪峰、铁山、茶田、湖泊、湿地一一映入眼帘,当暖风与绿意无声潜入车窗,拒绝不了的是漫山遍野的召唤。
虽有桃林连绵、桃花灼灼,但易贡最抓人眼球的还是千亩油菜花田,在阳光的照耀和雪山的映衬下,层层叠叠的金黄色扑面而来,芬芳浓郁的花香引人沉醉。无人机的镜头里,金色的花海、油绿的青稞、澄碧的湖水、粉红的桃花与村庄里错落的民居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绝美乡村诗意画卷。
易贡乡油菜花盛开期在每年2月下旬到4月初,绵延数里,金黄遍野。踏着松软的泥土步入其中,蝶舞蜂忙,微风吹过,花蕊随风摇曳,花香飘然而至。村前屋后,黄艳艳的油菜花缤纷簇拥,农人们趁着晴好天气,除草、施药,开始春忙。金色花海不仅承载着庄稼人对丰收的寄托,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感受春的气息。
“今天和小姐妹一起来这里打卡,花美景好,拍照也很出片,我们玩得很开心。”来自成都的游客曼丽在朋友圈分享了易贡乡油菜花的图片和视频后,引来不少好友点赞评论。
“目前,村里的油菜花都是农户自主种植的,明年,我们希望动员更多村民规模化种植,结合村里的古茶树历史元素,吸引更多游客来参观游玩,同时吸引更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乡创业。” 通加村第一书记杨春建介绍。
近年来,易贡乡积极探索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价值转换路径,不断推动“花经济”与其他特色产业深度融合、联动发展,通过“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富农”的特色发展之路,拓宽农牧民群众增收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油菜花种植不仅带动了通加村的“赏花经济”,开民宿、租藏装、压榨菜籽油、制作油菜花蜜等更是让村民们走上了致富路。
游客的兴奋与快乐,群众的笑脸和满足,正是这个春天最动人的韵律。
景观不止茶场
生机四溢的油菜花田、灼灼绽放的桃花,翠绿欲滴的春茶,黄、粉、绿的交织让易贡之春充满韵律。
然而,易贡最为人熟知的,还是茶场。站在温润拂面、云雾缭绕的易贡湖畔,眺望那一垄垄青翠的茶树,宛若身在江南,只有河谷两侧巍峨的雪峰,提醒着人们,这是在念青唐古拉东缘的群山峡谷之中。
眼前,翠绿欲滴的千亩茶田连接碧色天空,连绵不绝的雪山耸入云雾,清水潺潺的声音环绕耳边,牛羊时不时抬头望向行人。易贡茶场平均海拔2200米,虽地处青藏高原,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着雅鲁藏布大峡谷进入高原,为这片高原茶田带来丰沛的降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使茶树能够在这里茁壮成长。
然而,沉醉于波光浩淼的湖光山色,也会让人有隐隐的担忧。因为,眼前平静美丽的易贡湖是由于1900年易贡藏布左岸扎木弄沟发生的一场大型泥石流,滚滚而下的泥石流堵塞易贡藏布河谷形成的。百年后的2000年,灾难再一次降临。
众所周知,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撞,并把欧亚板块的一部分顶起来,形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然而,正如《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描述:“易贡所在的藏东南高山峡谷区正处在‘屋脊’的边沿突然下降的地方,源自‘屋脊’冰川的河流,要从海拔六七千米以上的源头,找到进入恒河平原和印度洋的捷径,便借着强大的势能拼命下切,于是切出了地球上最为崎岖陡峭的地貌。”
在山体不断被切蚀的同时,又因地壳活动,被不停地抬升,加上冰雪融冻、地震频繁和丰沛的降水,使地表的物质运动和地形变化十分强烈和迅速。2000年,易贡曾发生过一次罕见的特大山崩,由此世人瞩目,并促成了西藏第一个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
在易贡藏布沿岸,还能看到24年前那次特大山崩引发的高速滑坡、堵江、淹没、溃坝、洪泛等连锁灾害留下的遗迹,而这,也是易贡国家地质公园的主要景观——让人无奈的地质灾害,有时却会形成震撼人心且难得一遇的独特景观。
在易贡藏布峡谷中穿行,不时会遇到雪崩后的遗迹,巨大的冰雪自高山崩落,一路冲击沿途的树木山石,直到贴近地面的河岸才堪堪停下……虽然是一场可怕的地质灾难,可雪崩遗留的痕迹自山顶蜿蜒而下,犹如白衣舞女的裙摆,点缀着绿林繁花的峡谷。
作为一个地质灾害多发地,易贡以世界罕见的特大山崩灾害遗迹和中国最大的海洋性现代冰川群为主体,包括易贡藏布——易贡湖、巴玉、古乡和许木四大景区,形成了一个面积达2160.6平方公里的露天“地质灾害博物馆”。
但易贡的山林,也在以惊人速度治愈着曾经的灾害。眼前茶树青青、菜花艳艳,似乎在告诉人们,易贡春天的韵律,正是万象更新、希望勃发。
传奇不止藏刀
有着400余年历史的易贡藏刀,你是不是也想拥有一把?
沿着民居错落的小路攀爬而上,来到江拉村易贡藏刀打制农牧民合作社,传承人西洛正在和线上购买者交流。宽敞的院坝和简易工作间里,木屑纷飞、火花四溅、铮铮有声,几十个村民正在藏刀制作“流水线”上忙碌,一路采访下来,我们也大致明白了易贡藏刀的制作流程:
按传统的做法,将“易贡妞日铁”“帕根森布铁”“工布扎松铁”三种材料分别锻打成长方形铁片;将三个铁片打成“n”字形;将三个“n”字形的铁片按顺序并在一起,塞进“n”字形的模型中后用火淬炼并锻打,使之熔合在一起;把熔合在一起的铁打成刀形;打成刀形后打出刀锋;调整刀形;用粗石磨刀;用专用削刀对凸凹不平的刀面进行削平;对刀面进行浸泡。除了刀锋以外其他部位用泥包起来,对刀锋进行均匀地烧红,然后进行浸泡;在刀面制作波纹。把刀浸泡在当地名为“魔鬼水”的红盐水中,三至四小时后,拿出来晾干。这样反复进行三四次,大概经过一个多月,打成的刀就会自然显现出水波纹、彩虹纹、火焰纹这三种刀面波纹;用木头制作刀把。外面用鱼皮(过去也用蛤蟆皮)包起来,护架前后由两个固架等6个部位组成,经焊接使刀把牢固,再配上精致的刀鞘,一把价值不菲的易贡藏刀就制作出来了。
打制藏刀需经过这11个步骤20多道工序,制作过程十分漫长不易,但村民们传承有序、技术熟稔。西洛告诉记者,易贡藏刀藏语为“易贡波治加玛”,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最大的特点是刀长、刀细、轻便、锋利无比、从来都不会生锈、波纹永存。听村里的老人们说,易贡藏刀因铁矿石获取艰难,锻制时间长久等因素,数量稀少,成为旧西藏上流社会推崇的宝刀。
但易贡的传奇故事,从来都不止藏刀。
1993年,一个偶然事件让全世界都知道了这个美丽秘境。当时,易贡几个在山上打猎的农民在人迹罕至的若果冰川海拔4100米处,发现一架坠机和3具遗体,后经确认,为1943年冬坠毁的“驼峰航线”运输机和机组人员遗骨。二战时期开辟的“驼峰航线”,是盟国为给中国输送战略物资而开辟的“空中生命线”。通过这条航线,中国向印度运送派往境外对日作战的远征军士兵,再从印度运回汽油、器械等战争物资。航线经过的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驼峰,故名“驼峰航线”。
这个发现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后来易贡群众又积极帮助寻找遇难飞行员遗骸,中美两国还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美军飞行员遗骸交接仪式,成为中美关系史上一段动人的篇章。
二战时的“驼峰传奇”,以这样的方式在易贡刻下痕迹。
易贡茶场内,还有另一个传奇——将军楼。这栋不算很大的小楼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军长张国华的办公地,也是当时第十八军军部的所在地。
解放军进藏,不光留下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更把光明和希望带到了易贡和全西藏,从此,五星红旗在这里的雪山和林海之间高高飘扬,成为易贡峡谷最动人的色彩。
这也是易贡最打动人心的传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