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中华文明中已经延续了数千年,深植于我们的血脉中。教育有多重要呢?哪怕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孙悟空,在老师的教导和自身的努力下,也能习得七十二般变化、修成正果。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所认为的“师”。从这个角度看来,老师与其说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身份和角色。
每个人都是在教育的引领中成长的。从人之初的牙牙学语、小心翼翼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到端坐书桌前拿起笔、写出第一篇笔画歪歪扭扭的作文,从心中锚定一个目标不断努力、到百分百地实现理想……站在我们面前,为我们指引方向、提示错误,见证我们进步的,就是老师。
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老师已不仅仅指向三尺讲台上的个体。给予我们指导的可以是一本书,给我们带来新领悟的,或许是一段旅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是学习。进入智能时代,启迪我们新思维的甚至可以是一个程序,教会我们新技能的也许是一小段视频。我很多次在生活中遇到类似“没有瓶起子怎么开瓶盖”这种犄角旮旯的问题,都是通过网络视频掌握到了新方法。
然而,即便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已经多种多样,最能留在我们记忆深处的,一定是具体的TA,某个人,某些人,一群人。即便当我们离开校园,在我们耳畔,仿佛还能听到TA在说:
“明天把你家长叫来。”我上小学一年级,连续两天还没有树立写作业的概念,老师就是这么跟我说的。
“呦,今天这么安静啊。”初中时,代数老师走进课堂,假装不知道她高跟鞋的声音从楼道尽头一路响来,对我们产生的震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时,发现几何老师桌子上有一把功能全面的三角尺,同学问起来,他得意地说。
“日后惹出祸来,不把为师说出来就行了。”这句话,大家就更耳熟能详了吧。
……
这些当年曾令人心惊胆战或会心一笑的简单话语,如今回想起来,更多的是不舍和感动,它们尘封在记忆深处的匣子里,珍藏着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昨天。
小时候看《西游记》,只关注曾经无名无姓的石猴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从孙悟空变成斗战胜佛。现在再看,一个筋斗云就十万八千里的猴子所面对的困难,肉眼凡胎的唐僧也一并经历过,甚至可能更艰难。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985年,我被老师请家长几天后的9月10日,正好是我国第一个教师节;到今年9月10日,已经是第40个教师节。在此,仅代表我自己,感谢一路上陪我“升级打怪”的老师,不仅仅是一本书,一段旅程,一个程序,一小段视频,更是具体的某个人,某些人,一群人。(中国西藏网 记者/杨月云)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