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患者实施腓总神经损伤马蹄内翻足截骨矫形术。图由阿里地区人民医院提供
近日,海拔4500米的阿里地区人民医院手术室内,一场牵动人心的四级高难度手术正在紧张进行。陕西省第十一批“组团式”援藏专家、西安市红会医院足踝外科杨杰副主任医师带领团队,成功为55岁藏族农牧民加比实施腓总神经损伤马蹄内翻足截骨矫形术。这台填补阿里地区医疗技术空白的手术,不仅让受病痛折磨十年的患者重获站立希望,更彰显了陕西医疗援藏从“输血帮扶”到“造血兴医”的深度跨越,是健康中国行动在雪域高原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
十年顽疾桎梏人生
援藏专家点燃希望之光
“若不是陕西专家,我这辈子恐怕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了。”术后查房时,加比紧紧握住杨杰的手,眼中满是感激与重获新生的光芒。
时间回溯到十年前,加比在羊圈劳作时被石头砸伤右侧小腿。因地处偏远、医疗资源匮乏,他未能及时得到规范诊治。随着时间推移,加比右侧踝关节逐渐出现马蹄内翻畸形,行走能力持续恶化。近一年来,他已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辗转多地就诊均因手术复杂、风险极高被告知“无法治疗”。
转机出现在陕西省第十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进驻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后。听闻西安市红会医院足踝外科专家杨杰坐诊,加比家属抱着最后一丝希望预约了门诊。经过细致查体,杨杰明确诊断:患者当年外伤致腓总神经损伤,延误治疗引发胫骨前肌、趾长伸肌等多组肌肉萎缩,肌力失衡形成重度马蹄内翻足畸形。“必须通过手术重建肌力平衡、矫正骨性畸形,否则患者将彻底丧失行走功能。”杨杰的诊断,为绝望中的加比点亮了希望之光。
攻坚克难填补空白
跨省联动护航生命之舟
这台矫形手术属于国内最高级别四级手术,需同步完成跟腱延长、腓骨截骨、多关节融合、肌腱转位、前足矫形等多个复杂步骤,对器械设备和技术水平要求极高。而阿里地区此前从未开展过同类手术,手术器械与内固定物的缺失成为首要难题。
“患者的期盼就是我们的责任。”杨杰与阿里地区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孙习辉立即展开研讨。在陕西省援藏医疗队队长、医院院长张小刚的统筹协调下,一场跨越数千公里的器械调配迅速启动。通过陕西援藏医疗资源联动机制,所需特殊手术器械及内固定物从区外紧急调运至阿里。与此同时,团队反复推演手术方案,针对高原麻醉风险、术后康复等问题制定应急预案,确保手术万无一失。
在腰硬联合麻醉下,手术正式开始。杨杰带领团队精准实施跟腱延长、腓骨截骨、胫距跟关节融合,随后完成胫前肌腱转位、趾长伸肌腱紧缩等关键操作。为同步治疗前足畸形,团队还实施了第一跖趾关节融合、第2趾肌腱转位、闭合穿针矫形固定。历时2小时30分钟,手术顺利结束,患者足部畸形得到彻底矫正。当家属看到原本扭曲的足踝恢复正常形态时,紧紧握住专家的手,泪水与笑容交织,反复道谢。
技术扎根高原沃土
陕藏携手共筑健康长城
这台高难度手术的成功,是陕西“组团式”援藏医疗成效的生动缩影。自第十一批援藏专家进驻以来,在张小刚院长的带领下,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已接连诞生多个“地区首例”:腹腔镜下脾切除手术挽救危重外伤患者、数字化导板引导下不翻瓣微创种植术填补口腔诊疗空白、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断裂修复术等。让阿里地区患者免于异地就医。一项项技术突破,一次次生命救援,彰显着陕西援藏医疗队的实力与担当。
“援藏不是完成一台手术,而是要留下一套技术、培养一支队伍。”杨杰抵达阿里地区后,始终将技术带教放在重要位置。他向当地医生详解术前评估、手术方案制定以及术中肌力评估、截骨定位等核心技术要点,通过“手术带教+康复指导”的模式,手把手传授经验。这种“沉浸式”带教,正是陕西医疗援藏的核心思路——不仅让藏族同胞在家门口享受国内顶尖诊疗服务,更通过技术传承实现“大病不出阿里”的目标。
陕西省第十一批援藏医疗队队长、阿里地区人民医院院长张小刚表示:陕西对口援藏31年来,已累计选派312名“组团式”医疗人才,推动1300余项新技术在阿里落地,760种大中疾病实现本地救治。从雪域高原的诊室到灯火通明的手术室,陕西援藏医疗专家用精湛医术跨越山海,用责任担当践行初心。正如加比术后所说:“是陕西专家让我有了重新站起来的机会,这份恩情我们永远记在心里。”
手术灯熄灭,照亮的是加比眼中重燃的生活希望;器械归位,留下的是可以造福一方的技术火种。在陕藏同心的接力奋斗中,越来越多的高原患者正迎来生命的新生,而“带不走的医疗队”正让健康之花在雪域高原持续绽放。这不仅是一次跨越山海的医疗救助,更是一场心手相牵的民族守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