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西乡塘区同富村脱贫摘帽:产业扶贫尼滴呀
产业扶贫,尼滴呀!
——记南宁市西乡塘区坛洛镇同富村脱贫摘帽故事
中新网广西新闻8月16日电(廖宗钰)“尼滴呀(壮语:好的呀)!今年的果品质非常好。表面光滑色泽橙黄,果皮薄,甜度非常的高,很受市场欢迎,价格一直稳定在一斤8元左右。”看着最后一车沃柑离开基地,村民李海生兴致勃勃地介绍起丰收的情况,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从广西南宁市区向西出发,经过100多公里的路程就进入坛洛镇同富村地界。在起伏的坡地中,成片广阔的柑橘园映入眼帘,这便是同富村核心产业链沃柑种植示范园。
风景秀丽的同富村位于西乡塘区坛洛镇西南面,总面积16.7平方公里,常用耕地13400亩,人均土地面积达到5亩,全村有大全、雷懂、马道、岜池、坛民、岜民、弄藏,咘安8个自然坡。当地群众种植模式单一,由于缺乏先进生产技术,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大片的土地丢荒闲置,土地资源利用低下,群众收入低下。村里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薄弱,主要经济收入依靠种植甘蔗、木薯等单一的农作物,虽然土地多,但土地发挥的经济效益不高,农民群众思想封闭。2015年同富村精准入户识别900户3718人,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05户361人,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仅剩7户15人未脱贫。
如何走出符合自身实际的的脱贫路?必须变思路,发展产业,这是村两委和第一书记思考的问题。
盘活土地引产业 激发活力促发展
“要脱贫致富,必须要有产业支撑”,这是第一书记和村两委的一致意见。如何引进产业促发展?唯有盘活土地资源。同富村凭借增减挂钩项目前期工作遗留下来的上万亩连片平整土地、36台80千瓦的变压器、20多眼水井、四通八达的机耕道,再次搭上发展快车道。
以沃柑种植为核心,打造“育产储”产业链。在过去的3年里,驻村工作队多次到坛民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积极推进坛民坡村民土地小块变大块的土地分配工作,这一举措既能让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增加收入,又方便种植。500多人的坛民坡,村民全部签字同意,并且积极参与土地丈量、记录登记等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日晒雨淋,数据核算,顺利完成了全坡3000多亩土地小块并大块分地工作。目前,同富村共有4000多亩土地流转用于发展沃柑种植产业,累计入驻专业农业技术公司4家。当地村民有近200余人每年可获得土地流转租金5000元以上,100多名贫困户在家就能解决务工问题。
齐头并进多产业 返乡创业促增收
“不能只靠一个产业支撑发展。”第一书记陆日锋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通过第一书记专项资金入股、村集体经济收入盈余再投资等多种方式,扶持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项目,让更多村民返乡创业,让想干事肯干事的村民有了发展机会。
2013年,同富村村民李海生看准村里的发展揣着10万元创立公司。随着种植户的不断加入,基地规模也从40亩扩大至1206亩。沃柑产量达600万公斤,平均收购价8元/公斤,远销北京、上海,已收入4800万元,剔除种植成本,为基地带来2000余万元纯收入。
如今,同富村已发展起同富小龙虾、牛蛙、生姜、红心蜜柚、紫玉淮山等多个种养植基地,年产值超百万元。除了传统行业,陆日锋还广开思路,瞄准高端消费人群,引进阳光部落工厂化高密度水产养殖基地计划投资1亿元,打造“一园四区”空间系统,涵盖工业化循环养殖示范区、鱼菜共生示范区、休闲娱乐体验区和科普教育区,目前项目正在建设当中。并企业牵线搭桥推动广西钮克宁投资公司联合本村果蔬种植大户合力打造以养殖为主、种植为辅的同富村航天科技生态农业示范园。
集体经济要着眼 空壳村换新颜
“2016年以前,同富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为0元,是典型的‘空壳村’,如今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5万元。这是我们历任几届第一书记的功劳呀。”村支书感激地说。2017年,同富村争取到自治区、南宁市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250万元,与自治区农垦集团金光糖业有限公司达成联营“公司+合同育肥”合作模式,投资建设同富生猪养殖基地,预计2019年下半年后投产使用,每年可为同富村集体经济收入增收40余万元。
除了引进产业,同富村还活用第一书记扶贫资金10万元为村里购置了两台洗姜机。洗姜机为全村1000多亩生姜种植地提供生姜清洗服务,这一固定资产还可以为村集体经济每年创收1万元。两台机器一共需配备24名工人,农忙时节在这里务工的贫困户每天最多可获得500元的收入。
任同富村15年村支书的卢平华说:“同富村这十几年点点滴滴的变化,我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如今的同富村,万亩的果蔬基地延绵不绝,郁郁葱葱的果树沿着进村公路向远处的山脚展开,犹如一只大鹏意欲展翅高飞。眺望这片欣欣向荣的热土,今后两年的时间,群众脱贫一步一步踏得实、走得稳,日子越过越尼滴呀。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