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秭归:创意赋能 为非遗老传统焕发新生机打Call
人民网秭归6月5日电 古老的制茶技艺、质朴的竹编用具、精美的峡江木雕、别致的三闾刺绣工艺、无处不在的端午习俗文化……端午佳节临近,屈原故里湖北省秭归县端出“非遗文化”盛筵,进景区、进社区,让散落在民间的文化艺术瑰宝,见人见物见生活,在记忆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
秭归,是屈原的故乡。这里,世世代代流传着有关屈原的悲壮传说;这里,为纪念屈原形成的端午习俗历千百年不衰。
“秭归年小端午大”,自古以来秭归人都要过3个端午节,让长长的思念漂满整个5月。挂艾叶、割菖蒲、包粽子、点雄黄、划龙舟、扎香袋、回娘家……这些古老的风尚和习俗在秭归沿袭千年,成为秭归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入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主要原因。
让源自民间的非遗活起来,让源自民间的非遗回到民间,这是秭归非遗保护的最大愿望。截止目前,秭归已成功入选世界非遗名录1个,国家级非遗名录3个,省级非遗名录6个,市级非遗名录14个,县级非遗名录9大项43个。获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13人,市级89人,县级464人。
“这件作品获得了‘2018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6月4日,在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非遗文化展示区”现场,“慢工绣艺”公司的坐垫、抱枕等系列手工绣品一经展出就吸引了游客目光。“慢工绣艺”以“三闾刺绣”为基础,绣艺独特而古朴,美观而实用。
“三闾刺绣”兴起于汉代,已有两千多年的民间传承,2018年4月由宜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非遗保护名录。“历史流传的针法多达100多种,至今仍被传承运用的仅剩10余种。”秭归县非遗文化保护中心负责人说,“对于非遗文化,实用是最好的传承,实用是最大的发展。”2019年,秭归多次开办传统刺绣培训班,共培训绣娘100多名,将“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三闾刺绣”重现生机与活力。
展台的另一边,山均艾草有限公司则以“艾草”为主要原料,开发出艾条、艾柱、艾绒、足浴包等随身灸类产品,把“艾文化”与“艾产品”创新融合,让“端午艾”习俗的经济价值得到最大彰显,实现“活态”传承。当天,山均公司免费送出端午艾2万斤,清幽的艾香弥漫了峡江的小城。
据了解,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中,“非遗文化传承活动”是四大活动版块之一,持续的时间最长、内容最为丰富、覆盖的人群也最广。南门广场上的“非遗文化传承展示区”共设展台10个,展出九畹丝绵茶、慢工绣艺、山均艾草制品、秭归竹编、峡江木雕、秭归民间书籍等10多种非遗文化作品及产品,游客和当地群众可以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华灯初上,橘颂社区文化广场上,“屈原传说故事会暨非遗文艺汇演”正在举行。“屈原从宜昌秭归而来,带着长江的风,大山的魂,爱国忧愤的情怀,一跃而跳,从此一个人的忌日成为一个民族的节日。”国家非遗项目“屈原传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承志深情并茂地讲述。当晚,共有5个屈原传说传承人讲述屈原故事,穿插表演了《秭归花鼓舞》《薅草锣鼓》《杨林高腔》等6个非遗节目,社区群众及慕名而来的游客享受到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大餐。
据主办方介绍,6月6日,秭归滨湖、西楚、橘颂三个社区活动全面铺开.手工制作端午香包、包粽子发粑粑、尝尝我的端午菜、龙狮巡游等活动将社区的居民聚集到一起,共品端午美食,共赏端午民俗,万人空巷度佳节,浓郁的节庆氛围让人感受到端午原乡的独特韵味。
“非遗的本质,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乡村乃至一个社区的生活方式。它源于民间,也必将回归民间。”秭归县文旅局局长商祥君说。秭归非遗,回归当地民众生活,犹如老树着新花,处处生机勃勃。(向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