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泥塑艺人捏出农村场景"表情包" 创新窑洞研学游
刘雪玲的泥塑作品,高约10厘米,均为任务塑像,或三五成群,或单独成像,造型质朴而夸张,情态富于戏剧性的流露,表现了陇东农民朴实乐观的精神面貌,充满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钟欣 摄
中新网兰州5月30日电 (高康迪 盘小美)简单的篱笆、深深的窑洞,孩子们的嬉戏;或是两个老农,背着草帽,坐在地头,抽着老烟锅,谈天说地……甘肃庆阳正宁县刘雪玲的展览室内,大大小小百余件作品,表现的主题,都是农村日常生活和劳动场景。
“小时候我看着大人做的面塑样子丰富,就对这种手工品特别感兴趣。我想动手捏,就用泥土给各种小人‘造型’。”刘雪玲说,起初凭着泥土让她对泥塑上了瘾,以致一发不可收拾,专心玩起了泥巴。
刘雪玲和孩子家长一起创作泥塑作品。 钟欣 摄
刘雪玲的泥塑作品中,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人物脸上带着天真、快乐的表情,农村那种怡然自得的生活和朴实乐观的精神面貌,都跃然眼前。
“家里的泥塑越堆越多,我想着成立一个展览馆。”刘雪玲说干就干,2014年最终搬进了庆阳锦绣坊文化一条街,在一间只有30平方米的房子里把自己近年的作品一一摆上,起名“刘雪玲泥塑艺术展览馆”,对外开放展览。
图为刘雪玲正在给幼教中心的孩子上泥塑课。 钟欣 摄
刘雪玲的泥塑作品,高约10厘米,均为人物塑像,或三五成群,或单独成像,造型质朴而夸张,情态富于戏剧性的流露,表现了陇东农民朴实乐观的精神面貌,充满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造型夸张,风格粗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甘肃庆阳泥塑同行赵文箐在参观后说,“整间展览室散发着浓浓泥土味道。”
“泥塑所用的泥土需精心准备,一般选用细腻的泥土。”于是,刘雪玲和几个徒弟拿着蛇皮袋子,到附近的火巷沟里,挖上半袋胶泥,再用自行车推回来。这样的土还不能直接用,还需要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或纸,才能成为创作用的“熟土”。
“表情是泥人的‘灵魂’,哪怕只是细微的表情变化,有时都会不自觉地琢磨上半天。”刘雪玲对于作品要求接近苛刻,“艺术要全心投入,每一个步骤都马虎不得。”
“这些老一辈人生活方式和场景可能已经过时了,但是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不可磨灭的,我希望通过这些泥人的‘再现’,把这些精神传承下去。”厚重的土地情节,深深地刻在她的记忆里,刘雪玲说:“我想把我记忆里的这些场景都一一展现出来,在我眼里,这些泥人都是活的,是有生命的。”
“这里胶泥土非常好,窑洞瓷实,不容易坍塌,非常有价值。”2017年,刘雪玲为了将自己的泥塑作品“安家”,开始寻找适合的窑洞,在镇原县城关镇小岘村发现了100多个窑洞,十分欣喜:“我已经把我的泥塑作品都放在这些窑洞里,窑洞保护它们,我们保护窑洞。”
“我打算以后在城关镇小岘村以窑洞为基础,成立一个研学基地,倡导更多的人学习泥塑,学习‘泥人’精神。”如今,刘雪玲已经在西安一家幼教中心给孩子们上泥塑课,有时候孩子们在夏令营期间去窑洞里参观、现场做泥人,而她时不时会给小岘村的泥人添几个“朋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