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焦点面对面:台海局势引担忧,未来何去何从?
(中国焦点面对面)台海局势引担忧,未来何去何从?
中新社北京11月3日电 题:台海局势引担忧,未来何去何从?
——专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刘国深
中新社记者 郑巧
近日,两岸举办了系列活动,纪念台湾光复75周年,各界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高度期待。美对台军售、民进党当局推动谋“独”行径、解放军军机绕台,当前台海局势引发担忧,未来两岸关系又将走向何方?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特聘教授刘国深,近日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进行权威解读。
访谈实录摘编如下:
中新社记者:台湾问题始于民族弱乱,两岸迄今尚未完全统一是历史遗留给中华民族的创伤。今年是台湾光复75周年,两岸举办了系列纪念活动,您觉得该如何从历史维度看待、讨论台湾问题?
刘国深:如果脱离了台湾的历史,脱离了中国近现代史,去讨论台湾问题一定非常肤浅,也是苍白无力的。因为民族弱乱,造成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台湾被割让。而制度上的落后是造成当时民族弱乱的重要原因。
中国人用了差不多4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社会几百年的路,中国现在的发展状态,全世界都非常羡慕,原因在什么地方?显然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两岸双方不应该再简单地去纠缠所谓的制度之争,彼此珍惜、彼此包容最重要。大陆方面提出“一国两制”,也给台湾方面留出一定空间,继续实践他们这个制度。我们今天在纪念台湾光复75周年,特别应该从制度的层面去理解,中国人发展到今天是非常不容易的。
中新社记者:近来,美国政府在一周内两度批准对台军售计划,美副国务卿9月还曾“访台”。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美动作频频,对两岸形势产生了哪些影响?
刘国深:现在实际上,对台湾来说,跟大陆打一仗,是下下之策,我认为那是疯掉了。脑子清楚的人都知道,台湾根本不是大陆军事上的对手。对于大陆来说,也有自己的发展进程,至今为止,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还是坚持和平统一,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都会争取以和平的方式去解决。
现在台海问题最大的不安定因素来自于美国。美国出于自己的私利,要遏制中国,用了各种极限施压的手段,中国政府都从容应对。现在就要拿台湾作为最后一张王牌来向中国政府施压。这个时候对于两岸双方来说,都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如果台湾当局顶不住,要逾越红线,两岸完全有可能会发生“擦枪走火”的情况,这是我们最大的担忧。对中国大陆来说,当然也是做好这方面的准备,我们一方面向美国政府交涉,另一方面也必须要提醒台湾当局领导人,这么做到底对台湾人民、对中国人、对中华民族有没有什么好处?
中新社记者:民进党当局上台以来,推动一系列谋“独”行径、勾连外部势力,让两岸关系更趋复杂严峻。您如何看待民进党当局的系列动作?
刘国深:对民进党当局来说,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对抗大陆方面,到现在为止,实际上其“台独”分裂的立场并没有改变。它要向美国的一些势力去取暖,去赢得一些支持,但是到底给台湾带来什么东西?我觉得这是饮鸩止渴,去勾连外部势力,甚至配合某些国家对中国(大陆)进行极限施压,最后伤害到两岸关系。
对台湾方面来说,解决问题最佳的出路是把两岸关系处理好。我们也希望民进党当局领导人正视目前两岸的基本格局,不要做伤害两岸人民情感的事情。
中新社记者:有媒体解读民进党当局领导人蔡英文10月10日有关谈话调子放软、语气也趋缓了,是其就任以来最“软”的一次。您同意这一观点吗?
刘国深: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她其实骨子里面还是很强硬,我们不要被表面上的一些话语所迷惑。对抗大陆的思维,她还是蛮坚持的。如果她心态不改变的话,用一些个别的所谓柔软的话语就想解决两岸之间的问题,那是缘木求鱼,实际上是火上浇油。
台湾当局领导人讲话,要考虑到大陆民众的感受,不要自己逞一时之快,换位思考,看看大陆民众怎么去理解你这句话。
中新社记者:一段时间以来,解放军加大了在台海地区军事演习的规模和频率,大陆官方也明确表示,两岸之间不存在所谓的“海峡中线”,有人担心会造成台湾社会心理防线的崩解,您觉得两岸之间有可能会“擦枪走火”吗?
刘国深:现在“擦枪走火”的概率是在大幅上升。两岸双方现在没有政治互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其实受到严重的损害。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管道,认知又存在很大分歧,不知道规则在哪里,所以“擦枪走火”,不能排除。过去不能排除,现在其实是升高了这种可能性,一定要非常谨慎小心。
作为研究台湾问题的专家学者,我们不得不注意到中国大陆民众在台湾问题上的严重焦虑,其实主张彻底解决台湾问题的声音是蛮大的。所以一旦“擦枪走火”,局面可能是不由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中新社记者:您刚刚也提到大陆方面,民间关于这方面的讨论也比较多。在您看来现在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时机吗?
刘国深:解决台湾问题其实没有最佳时机,只有“更佳”时机的问题,只有“更好的机会在哪里”的事情。
其实国家是整体一盘棋,中国政府的领导人每次在重要讲话的时候,讲得都非常全面,很多事情是统筹安排的。所以民间的各种各样的讨论,是要尊重也能理解的,但是大家不要盲目去跟风,要相信中央有能力处理好台湾问题。
中新社记者:今年世界经济形势异常严峻,前三季两岸贸易额却逆势增长12.4%,8月台湾对大陆出口也创历史新高,显见大陆市场对台湾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但一些绿营人士却要限缩两岸交流,妄图与大陆经济“脱钩”、文化“断链”。我们也看到民进党当局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更频繁地在两岸交流上设置障碍,您觉得对两岸交流影响大吗?
刘国深:蔡英文执政以来,她认为马英九主政下的台湾对大陆贸易依存度达到42%,是“卖台”,但今天台湾对大陆贸易依存度已经达到46%,而且两岸贸易额逐年上升,今年1至9月是1800多个亿(美元,下同),台湾顺差超过1000个亿。
大陆坚定不移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说明在处理台湾问题上没有私心,是有远见的,是站在两岸人民共同的福祉、两岸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角度,非常负责任地去处理好。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其实对于两岸都有利,过去几十年都证明了,尤其在现在全世界都不景气的情况下,这边风景独好。
尽管双方现在有很大的分歧,但大陆方面展现了极大耐心,尽全力去维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轻易地去中断两岸之间各方面的往来,是对人民非常不负责任的做法。所以民进党当局一方面享受着两岸交流的红利,另一方面又说那些话,是非常不应该的。
中新社记者:近来,欧阳娜娜、张韶涵等台湾艺人因在“十一”晚会上演唱《我的祖国》等歌曲遭到威胁;早前民进党当局还通过“立法”围堵爱奇艺等大陆影音平台,您如何看此类举动?
刘国深:这还是意识形态挂帅,甚至是权谋斗争,充满了民进党自身在岛内政党斗争的一些盘算。这些都是非常负面的作为,对两岸关系没有任何营养,对台湾也没有任何营养。
台湾很多艺人都在唱这首歌,这是正常的行为。两岸市场共享,彼此把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共同发展,对双方其实都有好处。民进党当局去处分这些艺人,目前来看不得人心,也做不下去。现在又封杀大陆的一些平台,包括爱奇艺、淘宝(台湾),给台湾老百姓带来不方便。因为政治上的考量,就要把它关掉,这样做对民进党执政有没有好处?这都是非常短视的行为,必须予以谴责。
中新社记者:30多年来,两岸交流从无到有,不断扩大深化,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的联系达到前所未有的局面,您如何看待这种局面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刘国深:我们必须要高度肯定过去40年来,特别是最近30年,两岸关系取得的成就。所以两岸现在经济、文化、社会方方面面其实是越来越密切了,这也证明我们的对台政策是成功的。目前这个局面对于两岸双方的互信,对于两岸找到共同的政治基础,形成我们共同的认知、情感、价值观念,形成共同的利益,为最终和平、双赢地解决两岸之间的分歧,在创造条件。
过去这么长时间,其实大陆方面非常照顾台湾方面的感受,这还是站在民族的高度去思考问题。所以两岸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交流交往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大家一定要珍惜。
中新社记者:11月7日是“习马会”五周年,您觉得这次具有里程碑式的两岸领导人会晤,对当下两岸关系有何启示?
刘国深: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对当前两岸关系有很大的启示,说明两岸双方只要有共同的政治基础,是没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的。过去国共之间也有很多恩怨情仇,两岸双方领导人见面有很多障碍,但是只要两岸中国人有诚心、有耐心,有足够的智慧,我们有很好的办法可以解决问题,包括领导人称呼的问题,最后“习近平先生”“马英九先生”,不是非常好的一种安排吗?
两岸的领导人会在新加坡见面,其实背后双方都做了让步,这些让步都不能违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政治基础。只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应该还是要留一些想象空间。
中新社记者:您判断,未来两岸关系将走向何方?
刘国深:两岸关系的主导权其实是在中国大陆手中。我们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充满信心,不会因为暂时的挫折忘记了两岸关系的基本面、结构面。两岸的领土没分裂、人民没有分裂、主权没有分裂,现在是寻求中国的最终完全统一的问题。我们是希望在更多层面上实现统一,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医疗标准、规范准则等,有一些我们要抓紧去推动,有一些现在条件不成熟,不能蛮干。
政治必须还是要为现实服务,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服务。台湾当局领导人的选择空间非常有限。两岸关系还是要继续往前推进,交流交往非常重要。两岸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分歧,其实可以从“一国两制”的角度去处理,包容双方。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当中,台湾问题一定化解于无形,这是我个人的信念,也希望民进党当局不要逾越底线,因为逾越底线的话,那谁也说不准了,可能会加速台湾问题的解决,这个过程当中可能双方都会付出很大代价。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