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宁厂:来自一个千年古镇的“呐喊”
中新网重庆11月3日电 题:重庆宁厂:来自一个千年古镇的“呐喊”
作者 李安江 彭国威
重庆巫溪宁厂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其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宁厂古镇大宁盐场遗址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拥有两个“国家级”金字招牌,宁厂古镇仍然岌岌可危——
“好像又变衰老了!”
望着眼前越发残破的宁厂古镇,相伴而来的当地一名文物学者情不自禁发出一声叹息。
越往深处,四处可见断壁残垣,偶尔会遇见三五游客在拍照留念。
中国西南著名历史学家任乃强先生在《四川上古史新探》里记载:“巫盐发现初期……时间在五千年前,约与中原的尧、舜、禹时期相当。”
来之前,记者从重庆市巫溪县文旅委详细获知了这个古镇的重要性:
2010年7月,宁厂镇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宁厂古镇是核心保护范围。
2019年10月,国务院正式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厂古镇的大宁盐场遗址榜上有名。
同时,这里还有不少省级文物和县级文物。
“宁厂古镇是中国早期制盐地之一,有过‘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的辉煌,明清时位居中国十大盐都之列。”车行至一处制盐生产车间遗迹,轻车熟路的文物学者踩下了刹车。
自然风化,人为破坏——千年古镇面临“灰飞烟灭”
“老师,小心点!”打开一个铁门进入生产车间,刚走几步,就突然听到一旁的文物学者发出一声惊呼,“风化太严重了,脚下很多地方是空的,你最好走长草的地方。”
透过缝隙定睛一看,即将落脚的地方,砖砌柱子和柱子间的横梁,已经残断腐烂,下面就是几米高的深坑,缩回腿,记者惊出一身冷汗。
“去年这里刚完成考古挖掘,地表现存的为近现代废弃的制盐车间,有多处制盐灶,其下为叠压的早期制盐生产生活遗存,通过探沟试掘,在现有地表2.5米-3米以下,埋藏有清代的建筑基址,并且有明显的洪水淤积层。”文物学者小心翼翼的领路,还要给大家当讲解员,“古镇上有生产一、二、三车间,分布在大宁河的两岸。”
与自然风化破坏不同,在重庆市级文物秦氏民居,一墙之隔,几栋现代风格的砖墙小洋楼,与周围的古生态环境完全格格不入。
“镇上的民居除了国有外,剩下的就是个人私有。”文物学者说,“不少私有老屋变身现代建筑,同样十分可惜。”
与之遥遥相望的大宁河对岸,是当地有名的“七里半边街”,因为以前多为成片的居住、服务建筑,多已“人去楼空”后,现状更是满目疮痍。
从一处吊桥过河,沿着岸边蜿蜒的青石板而行,能遇到一个窄小坡陡的小巷子,显得十分静谧,拾阶而上,一处近1100平方米的院坝赫然出现在眼前,当地人称为吴王庙。原有主体建筑已毁,剩下的几栋墙基已经东倒西歪,但残存砖石砌筑的庙墙与个别门洞的完美工艺,还能让人想象到这里曾经的无尽繁华。“这个是县级文物保护点之一,庙墙工艺还能体现清代建筑的较高水平。”说起这些文物的命运,文物学者用了“岌岌可危”一词。
为了保护宁厂古镇,巫溪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曾积极参与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第一批没赶上,接着追第二批……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第五批名单上,宁厂镇终于榜上有名。
当初宁厂镇能够摘得这个国家级“保单”,该镇的核心稀有资源宁厂古镇立下了汗马功劳。
四处化缘、杯水车薪——文保资金“缺口”巨大
“巫溪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属于‘吃饭财政’,保干部职工的工资都很困难。”10月22日,秋日难得的一抹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巫溪县文旅委主任刘扬办公桌上,但他的心里并不见温暖,说起古镇现状,他忍不住摇头叹息,“全县每年能拨付的文保经费十分有限,再不加大保护,古镇真就没了。”
记者查阅《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四条规定: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
好不容易进入名镇“国家队”了,难道就没有获得一点扶持资金?
来自巫溪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统计,2012至2017,巫溪县依托历史文化名镇累计申请到市级中心镇建设费2500余万元,后续就自然“断了”。期间,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巫溪,也无力拿出配套资金。
这笔历史文化名镇专项资金具体用到何处?据了解,多年来,除了部分用在宁厂古镇主街道修复整治外,其它的资金合理用来实施了宁厂镇公路桥、停车场工程、广场工程、宁厂镇场镇综合整治工程项目、特色商业一条街项目上,总投资2000余万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二十一条规定: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使用人负责修缮、保养;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所有人负责修缮、保养。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有损毁危险,所有人不具备修缮能力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帮助;所有人具备修缮能力而拒不依法履行修缮义务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给予抢救修缮,所需费用由所有人负担。
记者走访中发现,多年来,有关部门用在宁厂古镇的国有文物保护经费更是寥寥无几,对非国有文物的修缮费用则鲜有耳闻。
11月2日,巫溪县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文物管理所所长余学举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县级财政吃紧,巫溪县每年投入到全县的文保经费可谓“杯水车薪”,最近的2016年、2017年和2018年,每年分别拨付了4万元费用,主要用于支付全县各文物点的日常巡查、看护经费等,只要全县经费一紧张,这笔费用也会“打水漂”。
在巫溪县文物管理所,一个曾经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做的《重庆巫溪县宁厂古镇文物保护与利用》规划,就像宝贝一样“尘封”在柜子里,按照上面的规划,整个古镇保护估算总投资额为25500万元人民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奈之下,多年来巫溪只能四处“化缘”。
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组织编制了包括“库区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在内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2011-2020)》,巫溪县曾以保护宁厂古镇名义积极申请支持,2015年成功申请到总计350万的“三峡后扶资金”。
“这是古镇目前获得的较大一笔专项文物保护费用,主要用在设计保护方案、立标识标牌、小的文物本体修复等方面。”余学举说。
2017年,四处奔走的巫溪县,以大宁河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名义,争取到中央财政划拨1000万元,县财政配套250万元,共计1250万元,对宁厂古镇实施景区升级工程,含灵巫洞景区改造升级、游客接待中心、天桥、2公里巫盐古道、2个旅游厕所、停车场等,有望今年年底全部竣工。
同年,通往宁厂古镇的主要通道垮塌严重,针对迫在眉睫的出行困难,宁厂古镇争取到市、县财政投入资金5105万元,改建道路3.6公里,解了道路畅通问题,但因这笔钱是以交通建设名目立项,得“专款专用”,不能用在古镇文物保护等其它方面。
面对巨大的文保资金“缺口”,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摆在面前:由于保护严重滞后,古镇遭遇的破坏性越来越大,而今的修缮和维护费用已经远远超过以前的预估。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临时“止痛”不利整体康复
走到宝源山下,人未到,先闻哗哗的流水声,进入一个盐池,一股清澈的自流盐水喷涌而出,经久不息地汇入大宁河,最终融入长江干流与浩荡的江水滚滚而去。
“这水真有咸味。”微风拂面,水花溅到游人脸颊,感受到淡淡的盐味,让不少人啧啧称奇。
遗址角落处,竖着一个石碑,上曰:2009年,宁厂盐业遗址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龙君庙盐池遗址作为宁厂盐业遗址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重点保护范围……原庙为并列正殿5间,始建于汉代。
2015年,眼见古镇这处最为重要的遗迹龙王庙已“风烛残年”,深感心痛的巫溪县积极奔走,总算从重庆市文物局申请到一笔70多万元的专项资金,随后完成了遗迹的修复。
这也是宁厂古镇目前较为成功的一处文物修复工程。2019年,大宁盐场遗址成功申请“国宝”后,古镇上的龙君庙,生产一、二、三车间,向家老屋和工会俱乐部等是重点保护的文物点。
因为“囊中羞涩”,巫溪长期开出的“止痛药方”只能是“条块分割疗伤法”,看到哪里坏得最厉害,就重点修缮那里,通俗地讲,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在几处去年完成考古挖掘的文物遗迹现场,是让人心酸的一幕:地上发掘的文物,全部“衣不蔽体”裸露在地表;老屋顶早已不见,只能简单地用几根钢架作为柱子,然后上面盖上几块铁皮,就成了“遮风挡雨”的唯一工具。
有了简单的保护,但因为没有恒温、恒湿等措施,一些地方挖掘出来的砖土甚至可以风吹能散,周围到处是杂草丛生。
10月21日下午,记者在吴王庙看到,严重的山体滑坡,已经危及整个老建筑,一旁还立着不少施工用的脚手架。
“不久前刚完成这里的修缮招投标工作,很快就能开工。”余学举介绍,“施工费用就是当年的‘三峡后扶资金’,用在这里后,这笔钱就所剩无几了。”
“文物重点在保护,也要‘活在当下’。”刘扬说,文物资源只有留存下来后,再合理进行资源利用,最终才能实现自我“造血”。
2019年,顺利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尽管目前还没有获得资金扶持,但给了当地不少的期盼,压在巫溪肩上的担子和责任其实更重了。
按照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八条规定: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承担文物保护工作的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文物保护工作。
依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城市、县人民政府因保护不力,导致已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被列入濒危名单的,由上级人民政府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作为重庆全市今年2月份最后一批摘掉“贫困帽”的区县,巫溪曾是重庆市贫困程度最深的区县之一,2014年新一轮脱贫攻坚摸底识别出贫困村150个,贫困人口8.6万人,贫困发生率18%。“谁也不想成为历史的罪人!”这是记者在巫溪走访期间,听闻最多的沉重言语。
“以前做的整体保护规划今年已经到期,目前的处境,急切需要重做新的规划方案,否则总是东一块儿、西一块儿地‘打补丁’,非常不利于整体保护。”离开刘扬办公室时,他尴尬地告诉记者,为了留住宁厂古镇,县里一直在四处奔走呼吁,真心希望相关部门能有专项保护资金给予扶持。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