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无健康码由此进入”应该是公共场所标配
在微博上,一张“无健康码由此进入”的图片,加上“无锡,善……”的配文,引来了3万多次转发,19万次点赞和5000多条评论,被点赞最高的一条评论说,“一座城市的温度体现在,它是如何对待那些被遗忘的少数人”,被点赞最多的一条回应则是,“其实不少,只是不被关注”。
照片拍摄于无锡火车站,根据照片上的内容,使用老人机,或者无手机、手机没电、不会操作、无微信的旅客,可以通过专门的服务通道。
有人会说,无智能手机人群真的存在么?低收入群体、老年人、未成年人,都是可能的无手机人群,而谁也无法保证,自己的手机不会丢失、没电、停机、死机。有人会说,扫个码有什么难的,殊不知,扫码成功、信息匹配的前提,是基于一系列的授权认证,这一系列的授权就足以让老年人望而却步。在现实中,没有健康码的群众不仅面临出行难,甚至还会遭到个别工作人员的嘲笑和责备,仿佛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电子支付就是一种错误,提出人工登记或者现金支付就是一种“没事找事”。就如同这条微博下一则超过5000次点赞的评论所说,“我每次都会问‘没手机的人怎么办呢’,人家就会一脸不可置信地看着我”。
健康码不是身份证,也不是出入证,它只是一种信息查验工具而已,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出示健康码,不是群众自己的错,因为各地健康码本来就不是实体卡片,更没有通过公共渠道发放给所有人,而是要自己通过各类平台申请。相反,一些公共场所将这些群众拒之门外,才是有问题的,为什么这些公共场所没有预留人工登记渠道,为什么当地有关部门没有开通辅助查验方式?换言之,群众的出门标配不应该是自带提供信息查验的智能工具,相反,是公共场所应当标配人工登记和辅助查验通道。
不可否认的是,信息化的办事渠道、非现金的支付方式,给公共服务带来了很大便利,也提高了服务质量。但是,公共服务本来就应当覆盖所有人群,不应当要求群众必须有智能手机,必须使用线上支付,相反,有关服务保留线下人工办事渠道和现金支付方式,才是必须的,甚至应当是成文规定的。否则,总有人会以智能化之名,行偷懒之实。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