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升级版
记者日前获悉,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美丽浙江建设领导小组“五水共治”(河长制)办公室联合印发《浙江省全面推进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到2022年底前,全省重点园区全面完成“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向水而兴的浙江,再次扬起以治水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征帆。
先行先试再发力 全域攻坚零直排
调查工业企业129家,核查内容点近1000个,监测布点近800个。
在浙江先行创建“污水零直排区”的启动区之一——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针对区域重化工业发达、工业污水排放强度大的问题,园区历时4个月对工业企业排水现状进行了调查,累计投入资金约6亿元启动了污水管道明管化改造。如今,工业污水不再“藏”在地下,而是全部在地面上“跑”,一目了然。
“‘五水共治’工作推进之初,第一阶段的治水多是‘治表’,而没有‘治本’。‘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是治污的根本性举措,只有做到‘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全覆盖了,才是真正实现了治污的标本兼治。”浙江省副省长陈奕君表示。
“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是推进碧水攻坚战的基础性、标志性工程之一,而工业园区污染负荷最重、整治任务艰巨,其建设成效直接决定“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的成败。
据了解,自2018年启动“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以来,浙江省已累计完成300余个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有效促进了园区环境治理水平的提升和企业环保责任的落实。在各地的经验探索之上,全省将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全面铺开,应纳尽纳、应建尽建,要求各类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产业集聚区、工业集中区等各类工业园区均纳入“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根据《方案》,浙江省将全面推进重点园区及工业企业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建设和雨污分流改造,建立完善长效运维管理机制,确保园区污水“应截尽截、应处尽处”,为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提供坚实保障。在建设进度上,《方案》要求2020年底前,省级及以上园区基本完成建设、省级以下重点园区全面启动“污水零直排区”建设,40%完成“污水零直排区”建设;2021年底前,80%完成建设;2022年底前,全省重点园区全面完成“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聚焦短板巧施策 实现管控零盲区
最高标准,最严举措,浙江全域攻坚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建设的路径图已然明晰。
据了解,《方案》对建设标准进行了细化,要求各地以统筹谋划、整体推进,聚焦重点、攻坚克难,标本兼治、突出长效为原则,系统推进全域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方案》实施分级管理,将128个省级以上园区和201个化工、电镀等主要涉水行业所在园区列为重点建设园区,突出历史欠账多、环境基础设施薄弱、环境问题突出的重点区块,集中力量,全力攻坚。
为确保每一滴水都有管可入,《方案》聚焦短板发力,要求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采用“点、线、面、网”结合的方式,对园区所产生的各类污、废水,包括各类涉水排放的工业企业,开展地毯式排查。排查重点包括园区雨污分流、排水管网和泵站建设运行等情况,编制园区及企业“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一点一策”治理方案,并按照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的要求,实施对标整改。
《方案》还突出质量优先规范建设,要求对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组织开展第三方专业评估,对已完成“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的园区实施不定期回头看,抽查发现的问题要限期整改,复查不合格的,应重新建设。
上下联动成合力 技术支撑提成效
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时间紧、工程任务重,如何才能“治”在必得?浙江省从顶层设计入手,压实责任主体,推动《方案》落到实处。
《方案》指出,各级政府和园区管委会是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的责任主体,组织开展底数摸排、问题排查、问题整改、建设实施、长效机制建立与完善等工作。各级治水办(河长办)负责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督查、考核。
同时,浙江省将发挥督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将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纳入美丽浙江(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计划)和“五水共治”考核内容,定期调度园区建设工作进度,对建设工作组织、进度、质量、成效等进行督查,对工作不力、进展滞后的地区要加强督查督办。
记者了解到,《方案》还配套出台了《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技术要点(试行)》和《园区工业企业“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技术要点(试行)》,涵盖重点排查内容、重点问题整改、长效管理措施,工业企业一般性要求以及化工、印染、铅酸蓄电池和造纸等重污染行业企业特殊要求,分类指导,精准施策。
“我们从工业园区和园区工业企业两个层面设计了技术要点,连同已经实施的《浙江省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一起,形成‘1+3’的工作体系,为规范化、标准化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