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西藏科技事业发展:创新大潮涌 硕果惠民生
建成各类“双创”载体131家,其中国家、西藏自治区级“双创”载体35家,同比增长77%;
大面积示范推广“藏青2000”“喜拉22”等青稞良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0%,亩均增产25公斤以上;
首次绘制出牦牛全基因组物理图谱;成功绘制首个青藏高原特有鱼类黑斑原鮡的全基因组图谱,填补青藏高原鱼类基因组学研究空白;
突破了全变流器型电源供电系统稳定运行的技术瓶颈,解决了青藏地区50多万平方公里的供电难题;
截至2019年,区域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44.3%、54.5%……
一项项技术难题得到突破,一件件技术成果惠及民生,“十三五”以来,西藏自治区科技事业紧扣创新型西藏建设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建平台、攻专项、促转化、广普及”的科技工作要求,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效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增投入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走进拉萨市高新区N次元众创空间,西藏飞龙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拉萨隆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西藏他喜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等一批青年“双创”企业的发展情况令人赞叹,作为“拉萨大学生创业园”和“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这个众创空间总投资2.5亿元,旨在营造“空间足、服务精、负担轻、门槛低、特色强”的创业创新环境,并同步配套出台了企业入驻、扶持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实现成果转化。
拉萨高新区N次元众创空间是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加大对科技事业投入的一个缩影。2016年以来,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年均增速均保持在25%以上;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从2016年的4.81亿元提高到2019年8亿元以上。截至2019年,区域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44.3%、54.5%,预计2020年分别达到45%、55%。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016年至2019年期间,西藏自治区科技成果竞相涌现,共评选出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80项;专利申请和授权量显著增加,2018年全区专利有效数2027件,其中发明专利600件、实用新型专利835件、外观设计专利592件,专利密度由2016年的1.19件/万人提高至2020年达到2件/万人。
截至2019年底,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6家,工业总产值达150.25亿元,同比增长33%;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16家,资产总额43.21亿元,同比增长37.4%;企业研发费用达2.1亿元,同比增长59%,超额完成了“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确定的目标。
全区建成各类“双创”载体131家(其中国家、西藏自治区级“双创”载体35家),同比增长77%,孵化企业2129家,吸纳就业1.54万人,其中吸纳高校毕业生4880人;设立“科技创新券”,资助90家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破难题 科技支撑作用持续增强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科技资源统筹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创业日趋活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力度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持续增强。
积极做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支撑服务和协调保障工作,取得了一批突破性科考成果。“极目一号”浮空艇首次获得青藏高原海拔7000米高空的大气组分数据,首次呈现青藏高原隆升前古近纪生态系统的整体面貌,首次发现裂腹鱼类和高原鳅的分布海拔超过5200米,首次在墨脱发现燕凤蝶分布,初步建成雅江冰崩灾害监测预警平台。
示范推广青稞增产、牦牛肉羊育肥、特色果蔬种植、种草养畜等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的转化应用,建立长期稳定支持的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或示范点70余个。
支撑特色农牧业发展,选育出藏青16、喜拉23等10个青稞新品种和藏冬26、山冬10等一批农作物新品种;首次绘制青稞全基因组遗传图谱,填补了国际空白;首次绘制出牦牛全基因组物理图谱,突破了4750米以上高海拔牧区母牦牛一年一胎关键技术难题;建立阿旺绵羊、彭波半细毛羊、象雄半细毛羊、日土白绒山羊新品种培育和扩繁基地,产羔率达到90%以上,成活率达到92%以上;筛选驯化出适宜西藏自治区推广种植的“雪莎7号”“拉萨白草”等牧草品种24个;成功绘制首个青藏高原特有鱼类黑斑原鮡的全基因组图谱,填补青藏高原鱼类基因组学研究空白;形成10个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规程,攻克45项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出青稞啤酒、牦牛骨胶原蛋白多肽螯合钙胶囊等高原特色食饮品100余个。
支撑藏药产业发展,完成全区53个县的藏药资源普查;研制并颁布藏药材地方标准102项,数字化藏医药古典文献2400余部。
查明稀有金属在北喜马拉雅穹窿中成矿成因及富矿岩层,攻克西藏特大型多金属矿地下大规模安全高效开采技术和铜多金属矿石选矿分离技术。
突破了高寒退化草地植被恢复和沙化土地整治关键技术;建成西藏首家生物种质资源库,搜集保护各类动植物、微生物等种质资源1983种、7766份;确定西藏自治区主要外来物种及其分布范围,发现200余种高风险外来物种。
推广填补西藏自治区医疗卫生空白新技术398项和大骨节病、包虫病等地方多发病治疗方法132种。
首次构建高寒隧道结构多物理场耦合理论,攻克米拉山特长公路隧道建设难题。
强动力 人才平台建设同步推进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是科技发展的源动力。
“十三五”以来,西藏自治区科技人才队伍逐步壮大。2016年以来,西藏自治区共有14个对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0人通过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平台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建成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西藏)和4个院士工作站。
2018年,全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2万人,同比增长5.7%。西藏自治区现有6位科技工作者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姬秋梅博士获得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白朗县张继明、米林县桑杰群培等4位同志获评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
在着力培养科技人才队伍的同时,西藏自治区同步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省部共建青稞和牦牛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复建设,填补了西藏无国家重点实验室空白。目前,全区共建成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1个国家现代服务业文化科技旅游创意产业化示范基地,37家西藏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西藏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西藏自治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提素质 科普惠民深入人心
“十三五”以来,在科技部和相关省区市的大力支持下,西藏自治区成功举办“科普进西藏”“科技列车西藏行”等重大示范活动,累计开展各类活动80余场,西藏自治区科技厅连续7年被评为全国科技活动周优秀组织单位。
建成面向全区农牧民群众和农牧业生产的实用技术和科普常识藏文数据库,翻译藏文信息200余万字;建成了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累计接待各类参观人员29.55万余人、参观团队1522个,免费讲解1500余场,开展以面向青少年、基层群众为主的各类科普活动320余场,成为西藏科技创新和科普宣传的重要平台。目前,西藏已建成自然科学博物馆1座,科普示范及教育基地144个,科普示范县13个,寺庙科普活动站25个。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在海拔6000米为测量珠峰“身高”的人拍纪录片
在举国欢庆这一时刻,珠峰海拔6000米的东绒3交会点,却处于忙碌和焦虑中。这一幕,被四川传媒学院2008级摄影系毕业生王澍收录在镜头里。[详细] -
西藏气象部门强化监测预报预警 全力做好汛期气象服务工作
记者日前从西藏自治区气象局了解到,今年入汛以来,西藏天气气候较为异常,全区平均降水量偏多,多地日、月降水量创历史同期极值。[详细] -
1120公里!“墨子号”再创佳绩 安全通信重要一步
所谓量子密钥分发,简单说,即在遥远两地的用户间生成并安全共享一组量子密钥,为所传输的二进制信息加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