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新闻

广州、上海、苏州接力松绑限购 将为房地产市场带来哪些新变化?

发布时间:2024-02-01 10:13:00来源: 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月31日消息(总台记者王泽华 梁志玮)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上海市30日印发《关于优化本市住房限购政策的通知》,自31日起优化住房限购政策。政策明确:在上海市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已满5年及以上的非上海市户籍居民,可在除崇明区外的外环以外区域,限购1套住房,以更好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

  据了解,此前非上海市户籍人士购房,需满足“5年社保+已婚”的条件,而此次取消了“已婚”限制。而除了上海之外,江苏苏州30日宣布全面取消城六区限购措施,买房不再限制套数。稍早前,广州市也全面放开120平方米以上户型限购。众多城市接力松绑楼市限购政策,将为房地产市场带来哪些新变化?

  上海30日宣布优化住房限购政策,支持非上海户籍单身人士购房。政策核心内容是什么呢?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介绍,主要的变化是取消了“已婚”条件。

  严跃进介绍说:“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已满5年及以上的非上海市户籍居民,可在外环以外区域(崇明区除外)限购1套住房。此前非上海市户籍单身人士购房,需满足‘5年社保+已婚’条件,而现在取消了‘已婚’条件。基于房地产市场新形势和新要求,对过热时期的过严政策进行了调整优化,支持在沪稳定就业的非上海市户籍单身人士购房安居需求。”

  严跃进表示,上海的外环以外区域,约占全市60%的房源量和交易量,购房空间充足,这一变化可以更好满足相关群体首套房或刚需房的置业需求。

  严跃进说:“此次在外环外区域的优化购房政策,覆盖了五个新城和南北转型等重点区域,在支持新市民、年轻人等群体安居购房的同时,有利于更好推进城市发展、产业聚集,促进区域职住平衡和产城融合。2023年下半年以来,上海及时调整优化房地产相关政策措施,包括:认房不认贷、降低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调整普通住宅标准等,有力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市场总体保持了平稳运行。此次政策出台预计将有积极良好的市场反馈。”

  同日,江苏苏州也传出全面解除限购措施的消息。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表示,购买新房、二手房不再审查套数、不再审核购房资格,新房限售政策仍为两年。而在27日,广州市限购政策也再次优化,全面放开120平方米以上户型限购。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众多城市接力松绑楼市限购政策,与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较大有关。

  李宇嘉说:“苏州作为非一线城市,全域退出限购也是同样的逻辑,既然一线城市广州已经对限购政策作出了大幅度的调整,苏州保持120平米以下的政策限制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了。1月26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部署会上表态,充分赋予城市房地产调控自主权,各城市可以因地制宜调整房地产政策,这也就意味着要将房地产调控的权利给到地方,稳定行业和市场的责任也给到地方,夯实地方主体责任、实现权责对等,提高政策响应速度和效率,更好地维护市场稳定。所以不管是广州1月27日出台的新政,还是苏州和上海在限购政策上的动作,都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中指研究院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观察,目前,全国只有少数省市还保持限购政策,各地因城施策的步伐或将加快。

  陈文静表示:“从限购的城市来看,目前仅有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天津、西安、杭州等地,还有部分区域保持着限购的政策。部分城市,如广州、成都,是实行面积段的限购,就是取消了大面积段的限购政策。未来预计各地将继续优化需求端的政策,北上深等城市还是有望参考像广州和成都这种优化大面积段限购政策,按照因区、因需施策的方式去优化限购;核心二线城市还是有望全面取消限购;更多的城市可能还是会通过发放购房补贴等等方式去促进购房需求的释放。”

  李宇嘉则认为,“小步快跑”,是目前全国各地因城施策调整房地产政策的基本节奏。以上海为例,此次出台新政的原因是,外围市场去化难度加大,加上“五大新城”迫切需要分流人口到外围区域,一方面为了去化库存,为新区开发作贡献,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实现产业和人口的同步疏导。而目前仍然“按兵不动”的其他省市,也有可能会从收缩限购范围入手,以让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

  李宇嘉说:“城市能级上,北京、上海、深圳的影响更大一点,政策要谨慎一点,要‘小步快跑’,逐步地放松。北京、上海、深圳下一步我认为还是首先收缩限购的范围,比如外围区域取消限购政策。广州在去年9月20日已经先行一步落实了,现在与广州一样,北京、上海、深圳外围区域去化也很难,库存压力也比较大。限购区域收缩以后,下一步北京、上海、深圳才会考虑中心区的商品房怎么调整限购政策,但预计也会跟进广州的步伐。”

(责编: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