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地区首次发现约1400万年前翘鼻角犀化石
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电(记者温竞华、谢建雯)犀牛家族中的小个子,有着翘翘的鼻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研究团队首次在东亚地区发现了约1400万年前的翘鼻角犀化石,为这一类群向东亚地区迁徙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
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林奈学会动物学杂志》。
犀牛有5000多万年的进化史。虽然现存的5种犀牛都生活在非洲和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中,从赤道到极地都有过犀牛的踪迹。其中,生存于中新世的翘鼻角犀与现生犀牛关系较为接近,但这一类群的化石过去只在西欧与南亚地区的巴基斯坦发现过,由于化石记录的稀缺,其在亚洲的演化与迁徙情况此前并不清楚。
翘鼻角犀最大特点在于独特的鼻吻部结构:鼻骨前端显著上翘,鼻端有小型独角,角座粗糙且呈球状。此次在宁夏同心地区发现的中新世中期(约1400万年前)的新种“叶氏翘鼻角犀”化石,是一件保存良好的成年头骨,鼻骨粗壮且上翘,鼻骨末端增厚且粗糙,指示有鼻角的存在。
翘鼻角犀体形与现生最小的犀牛苏门答腊犀相似,但四肢短小,腹部更接近地面,有着类似于河马的半水生生活方式。根据叶氏翘鼻角犀的枕部、齿冠等解剖学形态特征,科研人员推测它主要为食叶型。孢粉分析结果显示,同心地区整体植被以蒿草为主,中新世中期开始出现针叶林和阔叶林成分,这些植物成分的出现为叶氏翘鼻角犀提供了多样化的食物来源。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研究员邓涛说,新发现证明了翘鼻角犀的古地理分布范围很广,从欧洲一直延伸到亚洲的巴基斯坦南部和中国,说明在欧亚大陆范围内翘鼻角犀的迁徙没有受到生态和地理障碍的阻挡。而且,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也为喜欢温暖湿润环境的翘鼻角犀向东亚扩散提供了有利条件。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