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新闻

北京不动产登记当日办结率已达90%

发布时间:2023-10-12 09:03:00来源: 新京报

  10月11日,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生态环境局共同举办北京市获得经营场所领域优化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会上,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副主任陈少琼介绍“获得经营场所”指标营商环境5年改革成效,各部门负责人就相关问题答记者问。

  陈少琼介绍,五年来,北京市工程建设领域营商环境改革经历了从1.0版到6.0版的蜕变升级,打造了北京样板,跑出了北京速度。“从整体水平上看,在国内国际工程建设领域排名领先。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中,办理建筑许可指标三年内从172名跃升至33名,财产登记指标由42名提升至28名,中国营商环境评价北京办理建筑许可指标连续三年第一,财产登记指标连续两年第一。”

  不动产登记

  北京不动产登记全部业务可“一网通办”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确权登记处处长王宏娟介绍,北京不动产登记效率进一步提速,当日办结率已达90%。

  2018年以来,北京市通过制度重塑、流程再造、数智赋能,打造企业群众满意、部门协同高效的不动产登记营商环境。王宏娟称,五年来,北京坚持打造“一窗、一次、一日”办理,最大限度减环节、减时间、减成本。不动产登记效率进一步提速,当日办结率已达90%。“我们线下综合窗口服务实施‘早晚弹性办、中午不间断、周六不休息’的办公模式,开辟绿色通道,提供预约上门、帮办代办、证书EMS寄递等服务,还在全市设置跨省通办和‘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企业办理不动产登记业务,无网签、无预约、无预审等前置环节,在‘企业综合窗口’即来即办。”

  记者了解到,北京不动产登记“全程网办”事项也在不断拓展,可实现线下线上登记服务。王宏娟介绍,北京不动产登记全部业务可“一网通办”,即线上申请、线上预审、现场核验,提高了现场办理效率;17类高频业务可“全程网办”,也就是全流程在线办理,申请人一次不用跑,“不见面办理”的模式。2023年还推出了新建商品房、政策性住房转移登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首次登记全程网办。

  数据显示,2022年北京不动产登记查询总量为316万,网上查询量达266万,占比84.1%,网上查询已成为主流,减少了申请人跑动成本和时间。在此基础上,北京不动产登记创新查询模式,依托“天地图”提供“以图查房”检索,目前海淀区已实现部分楼栋三维可视化查询。

  不仅如此,近年来,北京还在“交房即交证”基础上推出“交地即交证”服务,实现土地交付和不动产登记“一站式”办理,降低企业等待成本。同步推出二手房“带押过户”,将房屋过户、抵押贷款串联办整合为同步办,压缩了交易时间和支付成本。此外,北京不动产登记还加强了数据共享,推广电子证照应用,助力“获得信贷”“公安落户”“子女入学”“刷脸办电”等一件事集成服务。

  工程建设

  北京在全国率先实现施工许可“不见面审批”

  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副主任王鑫介绍,北京已在全国率先实现施工许可证电子证照,实现施工许可审批“全程网办,一次不跑”的不见面审批模式。

  王鑫称,2018年以来,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多措并举开展工程建设领域营商环境改革,着力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审批要件,提高审批效能。在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审批方面持续推出七大举措。从目前的“成绩”来看,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其中,自全程网办实施以来,全市共核发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近1.7万个,这一突出改革措施也被国务院办公厅列为供全国借鉴的改革举措之一。

  自2018年起,按照“放管服”的要求,北京大幅度下放施工许可审批权限,除部分确实需要由市级办理的工程以外,其他工程施工许可审批工作全部由工程所在地的区级住建部门按照属地原则办理。改革以来,全市建筑工程施工许可手续中近94%的项目由各区级住建部门办理,方便了企业在本区就近办事。北京还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告知承诺制实施施工许可审批,实现即时办理常态化。针对经开区专精特新产业投资项目集中的特点,在经开区核心区60平方公里范围内,可由建设单位自主选择以告知承诺制方式申请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手续,实现“一次告知,即时办结”。记者了解到,这项政务服务事项于2021年12月1日开始为期一年的试点,试点期内,经开区共计核发告知承诺制申请施工许可近30项,涵盖房屋建筑工程、装饰装修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三大类,涉及合同金额4.35亿元。因具有办结时限短、申报材料少的优点,收到了企业较高的评价,此事项在今年8月31日已正式成为经开区常态化办理事项。

  同样是在2018年,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申请开展施工准备试点工作,将建筑工程分为施工准备阶段和主体施工阶段,对于符合条件的项目,可申请办理施工准备函,提前开展施工准备阶段的土方、护坡、降水工程施工。从此项制度自实施以来的效果看,可为企业平均缩短工期60日以上,为项目尽早实现开工赢得宝贵时间。此项改革措施已写入《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长期执行。

  土地推介

  明年将基本实现拟推介上市地块“云踏勘”全覆盖

  在今年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推出了实景三维“云踏勘”产品服务土地推介。什么是“云踏勘”,实际效果如何?在10月11日召开的北京市获得经营场所领域优化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上,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国土测绘处副处长李凯进行了详解。

  他提到,2023年年初,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召开了四场营商环境企业座谈会,部分企业提出土地现场踏勘困难、看地时间有限、难以及时了解地块及周边配套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研究推出实景三维“云踏勘”产品。

  顾名思义,实景三维“云踏勘”就是用真实、立体的三维数据综合展示各地块的区划位置、出让条件、规划要求以及周边配套的市政、交通、商业、教育等资源情况,可实现距离量算、日照分析、视廊测算等功能,实现用“云踏勘”来代替“实地踏勘”的一种信息化服务产品。“这种‘云勘探’模式能够让企业更直观立体呈现北京土地市场优质的后备资源,让企业对投资北京土地市场更有信心。”

  李凯称,今年4月,在“情满京华·共建宜居城市——2023年北京商品住宅用地推介会”上首次推出实景三维“云踏勘”V1.0产品,首批展示了14宗地块。“云踏勘”一经推出,就得到了与会70多家开发企业的一致好评。有企业负责人表示,“云踏勘”时间不受限制、可反复多次查看,数据精度高,分辨率可达10厘米、看得清晰全面,而且叠加了规划指标、配套信息等内容,便于比对测算,比现场踏勘更加直观方便。同时,也有外地开发企业提出,希望“云踏勘”能够上网,让企业在外地也能应用,便于总部决策。

  面对这一实际需求,针对实景三维数据量大、信息敏感等难题,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研究提出将实景三维模型转换为全景模型的技术路线,数据量缩减为原来的1%,升级推出实景三维“云踏勘”V2.0产品,第二批次供地的17宗地块已经实现上网,在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官网和“天地图·北京”平台推出“云踏勘”专题应用,在电脑端和手机端均可实现足不出户就能“身临其境”了解地块现状。

  李凯介绍,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将持续优化完善此项工作,即在目前服务31宗地块的基础上,明年将实现拟推介上市地块基本全覆盖。拓展在方案设计、过程监管、确权登记等场景应用,进一步提升科技赋能营商环境改革力度。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10月11日,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生态环境局共同举办北京市获得经营场所领域优化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会上,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副主任陈少琼介绍“获得经营场所”指标营商环境5年改革成效,各部门负责人就相关问题答记者问。

  陈少琼介绍,五年来,北京市工程建设领域营商环境改革经历了从1.0版到6.0版的蜕变升级,打造了北京样板,跑出了北京速度。“从整体水平上看,在国内国际工程建设领域排名领先。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中,办理建筑许可指标三年内从172名跃升至33名,财产登记指标由42名提升至28名,中国营商环境评价北京办理建筑许可指标连续三年第一,财产登记指标连续两年第一。”

  不动产登记

  北京不动产登记全部业务可“一网通办”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确权登记处处长王宏娟介绍,北京不动产登记效率进一步提速,当日办结率已达90%。

  2018年以来,北京市通过制度重塑、流程再造、数智赋能,打造企业群众满意、部门协同高效的不动产登记营商环境。王宏娟称,五年来,北京坚持打造“一窗、一次、一日”办理,最大限度减环节、减时间、减成本。不动产登记效率进一步提速,当日办结率已达90%。“我们线下综合窗口服务实施‘早晚弹性办、中午不间断、周六不休息’的办公模式,开辟绿色通道,提供预约上门、帮办代办、证书EMS寄递等服务,还在全市设置跨省通办和‘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企业办理不动产登记业务,无网签、无预约、无预审等前置环节,在‘企业综合窗口’即来即办。”

  记者了解到,北京不动产登记“全程网办”事项也在不断拓展,可实现线下线上登记服务。王宏娟介绍,北京不动产登记全部业务可“一网通办”,即线上申请、线上预审、现场核验,提高了现场办理效率;17类高频业务可“全程网办”,也就是全流程在线办理,申请人一次不用跑,“不见面办理”的模式。2023年还推出了新建商品房、政策性住房转移登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首次登记全程网办。

  数据显示,2022年北京不动产登记查询总量为316万,网上查询量达266万,占比84.1%,网上查询已成为主流,减少了申请人跑动成本和时间。在此基础上,北京不动产登记创新查询模式,依托“天地图”提供“以图查房”检索,目前海淀区已实现部分楼栋三维可视化查询。

  不仅如此,近年来,北京还在“交房即交证”基础上推出“交地即交证”服务,实现土地交付和不动产登记“一站式”办理,降低企业等待成本。同步推出二手房“带押过户”,将房屋过户、抵押贷款串联办整合为同步办,压缩了交易时间和支付成本。此外,北京不动产登记还加强了数据共享,推广电子证照应用,助力“获得信贷”“公安落户”“子女入学”“刷脸办电”等一件事集成服务。

  工程建设

  北京在全国率先实现施工许可“不见面审批”

  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副主任王鑫介绍,北京已在全国率先实现施工许可证电子证照,实现施工许可审批“全程网办,一次不跑”的不见面审批模式。

  王鑫称,2018年以来,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多措并举开展工程建设领域营商环境改革,着力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审批要件,提高审批效能。在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审批方面持续推出七大举措。从目前的“成绩”来看,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其中,自全程网办实施以来,全市共核发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近1.7万个,这一突出改革措施也被国务院办公厅列为供全国借鉴的改革举措之一。

  自2018年起,按照“放管服”的要求,北京大幅度下放施工许可审批权限,除部分确实需要由市级办理的工程以外,其他工程施工许可审批工作全部由工程所在地的区级住建部门按照属地原则办理。改革以来,全市建筑工程施工许可手续中近94%的项目由各区级住建部门办理,方便了企业在本区就近办事。北京还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告知承诺制实施施工许可审批,实现即时办理常态化。针对经开区专精特新产业投资项目集中的特点,在经开区核心区60平方公里范围内,可由建设单位自主选择以告知承诺制方式申请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手续,实现“一次告知,即时办结”。记者了解到,这项政务服务事项于2021年12月1日开始为期一年的试点,试点期内,经开区共计核发告知承诺制申请施工许可近30项,涵盖房屋建筑工程、装饰装修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三大类,涉及合同金额4.35亿元。因具有办结时限短、申报材料少的优点,收到了企业较高的评价,此事项在今年8月31日已正式成为经开区常态化办理事项。

  同样是在2018年,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申请开展施工准备试点工作,将建筑工程分为施工准备阶段和主体施工阶段,对于符合条件的项目,可申请办理施工准备函,提前开展施工准备阶段的土方、护坡、降水工程施工。从此项制度自实施以来的效果看,可为企业平均缩短工期60日以上,为项目尽早实现开工赢得宝贵时间。此项改革措施已写入《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长期执行。

  土地推介

  明年将基本实现拟推介上市地块“云踏勘”全覆盖

  在今年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推出了实景三维“云踏勘”产品服务土地推介。什么是“云踏勘”,实际效果如何?在10月11日召开的北京市获得经营场所领域优化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上,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国土测绘处副处长李凯进行了详解。

  他提到,2023年年初,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召开了四场营商环境企业座谈会,部分企业提出土地现场踏勘困难、看地时间有限、难以及时了解地块及周边配套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研究推出实景三维“云踏勘”产品。

  顾名思义,实景三维“云踏勘”就是用真实、立体的三维数据综合展示各地块的区划位置、出让条件、规划要求以及周边配套的市政、交通、商业、教育等资源情况,可实现距离量算、日照分析、视廊测算等功能,实现用“云踏勘”来代替“实地踏勘”的一种信息化服务产品。“这种‘云勘探’模式能够让企业更直观立体呈现北京土地市场优质的后备资源,让企业对投资北京土地市场更有信心。”

  李凯称,今年4月,在“情满京华·共建宜居城市——2023年北京商品住宅用地推介会”上首次推出实景三维“云踏勘”V1.0产品,首批展示了14宗地块。“云踏勘”一经推出,就得到了与会70多家开发企业的一致好评。有企业负责人表示,“云踏勘”时间不受限制、可反复多次查看,数据精度高,分辨率可达10厘米、看得清晰全面,而且叠加了规划指标、配套信息等内容,便于比对测算,比现场踏勘更加直观方便。同时,也有外地开发企业提出,希望“云踏勘”能够上网,让企业在外地也能应用,便于总部决策。

  面对这一实际需求,针对实景三维数据量大、信息敏感等难题,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研究提出将实景三维模型转换为全景模型的技术路线,数据量缩减为原来的1%,升级推出实景三维“云踏勘”V2.0产品,第二批次供地的17宗地块已经实现上网,在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官网和“天地图·北京”平台推出“云踏勘”专题应用,在电脑端和手机端均可实现足不出户就能“身临其境”了解地块现状。

  李凯介绍,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将持续优化完善此项工作,即在目前服务31宗地块的基础上,明年将实现拟推介上市地块基本全覆盖。拓展在方案设计、过程监管、确权登记等场景应用,进一步提升科技赋能营商环境改革力度。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责编: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