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新闻

溯源寻踪义达里

发布时间:2023-02-16 09:50:00来源: 北京日报

  如果你由北向南,经过西四南大街(这段路原名叫缸瓦市大街),你会看到建于元代的万松老人塔以及因塔而名的京城第一胡同——砖塔胡同,还能看到创建于清乾隆年间、以砂锅白肉等菜肴誉享京城的老字号——砂锅居,但你千万不要忽略砂锅居右侧,与万松老人塔隔街斜对的那条胡同——义达里。

  我家住在义达里。

  义达里,是条颇有来历、很有故事的胡同。溯源寻踪,这里曾是清朝和硕定亲王的王府,几经袭传,到毓朗贝勒,亦称朗贝勒府。

  朗贝勒在晚清权倾一时,其外孙女是中国末代皇后婉容。后随时代变迁、世事更迭,大清成为过去,曾经的皇亲权势、王府气派,均随风逝去。再后有天津韩姓富商购得部分府地,建起民宅居所,租售获益,并将七巷分别具名,即:义达里、乐群巷、贤孝巷、慈祥巷、福德巷、忠信巷和勤俭巷。1965年,有关部门将七巷名称统一为义达里,我即于同年迁入原名贤孝巷的一座小院。

  与我所居、有多家住户的院落相邻不远的那座独门独院,主人姓韩,不知其是否系于此购地建房的韩姓富商之后。

  义达里只有一个出入之口,且与我们常见的纵长的胡同有所不同,虽曰胡同,但格局呈大肚扁口的坛子状,确切点讲,更像一座大院落。

  胡同口系一座石砌的巷门,呈拱券状,似一座小号的城门,有女儿墙装饰。

  胡同的房屋因年代至久,多有修缮改造,但这拱券状的巷门却未改其原状原态,算来该有百年的历史啦,很带有些斑驳沧桑的韵味、风雨雕琢的痕迹。后因整顿街巷、美化环境,此巷门被砌镶上一层青砖饰衣,那原本的韵味被封掩于青砖饰衣之内。

  如果你在巷口驻足而望,可见巷门之上所刻“义达里”三字匾额,本味原汁地向人展示着其风骨气韵和历史印痕。

  说来,题写此匾额之人大有来头,其名张济新,系民国时期的书法名家,北京的奉天会馆和东北义园均为其题写。其曾为张作霖的幕僚,后又为少帅张学良的老师。于光绪年间得中拔贡,曾任县令、道台,抗战时期以病为由,坚拒日伪政府之邀,并在德胜门内开办东北难民营,救济逃亡来京的东北难民。解放战争时期,又拒国民党邀其赴东北共商大计之请,且主动劝说傅作义将军,为北平的和平解放奔走尽力,有“和平老人”之称。新中国成立后,受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其去世时,章士钊先生受周总理委托,为其料理后事。

  据说,门楼两侧墙壁上曾刻有与巷名寓意相合相契的一副对联:义达里宝地福田境由心造,缸瓦市忠言笃行道在人为。

  在巷门口驻足而思,义达里,与砂锅居、万松老人塔及砖塔胡同“三国四方”相邻相伴于晨光暮色之中,静看岁月沧桑、世事变幻。

  算来自我成家而立,搬离义达里有三十余年了,现在的义达里较我少年居住时改观很多。家家院院经过整修改造,面貌一新。原本三天两头堵塞的下水道重新铺设;原本坑洼不平的路面全部铺上柏油;各个小巷中培种起花花草草。多年来,义达里成为西城区的一条示范街巷,常有人来此参观拍照。记不清是北京电视台哪个频道,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开播之前总有义达里巷门影照呈现。百年义达里的变化,可说是北京的一帧缩影小照吧。历经风雨依然清静如昨,雍雍然地沐阳光、披月色,继续着静好的岁月。

  我的家在义达里。昨天如是,明天依然如是。因为我的少年时光、少年情谊和诸多的忆思都在这里生根,蓬勃成树了。

(责编: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