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新闻

国家博物馆前副馆长陈履生:台北故宫文物损毁,这些流程出了错

发布时间:2022-11-15 09:00:00来源: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近期台北故宫库房中发生的瓷器损坏事件引发人们对文物库房安全的关注。据台湾《联合报》及台湾中时新闻网报道,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吴密察日前在“立法院”证实,院内瓷器类文物历年有359件修复记录,其中破损成碎片的文物至少250件。通常公众比较关注博物馆展厅中的展品安全问题,而发生在库房中的文物损坏事件,则是知之甚少,对于很多博物馆来说,这种家丑也不会外传。博物馆库房是非常复杂的系统,文物库房安全涉及很多方面,包装、陈列使用的柜子、架子、盒子、囊匣、纸、布等都关系到文物的安全。尤其综合性博物馆藏品众多,包装以及保管规范各不相同,在执行过程中也会发生意外。最关键的是库房工作人员要具备专业伦理以及很强的责任心,在静默的库房中必须小心翼翼面对文物,确保万无一失。

  违反了多个专业流程

  台北故宫近日被爆出有3件瓷器发生破损,一件是“明弘治款娇黄绿彩双龙小碗”,一件是“清康熙款暗龙白里小黄瓷碗”。至于第三件“清乾隆青花花卉盘”因人为疏失导致破损过程,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吴密察说,当时共有2名同事,1人从共装有6件文物的锦盒拿取4件文物出来,并在未告知其他同事盒子内还有其他文物情况下,未将盒盖扣上。吴密察说,另一名同事因此误认为锦盒里的文物已全部拿出,“他看见盒底的布有些脱落,想黏回去,翻过来2个文物就掉出来,1个用身体挡住没掉下去。”另1个掉下去而致毁损的就是“青花花卉盘”。虽然博物馆库房中文物损毁事件时有发生,可是本次台北故宫文物损毁事件从文物保管的流程来看是匪夷所思的。

  台北故宫藏品有瓷器、书画、青铜器、玉器等很多门类,它们有不同的保存环境,通常被安置在不同的库房中,并有不同的保存状态。文物入库登录后,最重要的是保证文物的安全。库房的温度、湿度控制是基本的要求,此外,不同文物的安全保障各有侧重点,如书画要防虫蛀等。具体到细节,包装直接关系到安全。不同的品类需要不同的包装。书画的包装与瓷器的包装完全不同,瓷器的包装和青铜器的包装也有差异。不同的包装摆放方式也不同,不可倒置是必须要遵守的规定。

  对于易碎的瓷器来说,大小合适的包装盒或囊匣所具有的防震、防碎的要求非常关键。一个盒子中装6件瓷器不是不可以,如果是相似的器型,比如都是器型不大的盘子或碗,也算正常。博物馆处理这种包装,一般是考虑到文物的关联性,比如是一个墓葬中出土,或是同一位藏家捐赠,需要在同一个盒子中保存以防混淆。而对于那些没有关联性的瓷器或比较大的器型,应该是一个盒子装一件更便于保存、移动或运输,也更安全。显然,一个盒子里面装6件瓷器,它们摆放的上下关系都有可能影响到文物的安全。对于工作人员来说,必须知道这个盒子里装有几件文物。

  流程错,步步错

  台北故宫事件的核心问题是一名工作人员没有按照流程把盒盖的扣子给扣上,另外一名工作人员不知道里面还有瓷器,把盒子翻转过来。

  修复包装盒的底部,在里面有文物的情况下去裱糊是难以想象的。裱糊盒子底部本身就对其中的瓷器构成了危险。正确的规范应该是在裱糊的时候把文物取出来,修复完成之后再把文物放入其中,扣上扣子。

  装有6件瓷器的盒子倒置本来就是错,盖子不扣则是错上加错。这是一个执行规章和工作流程的问题。博物馆库房中的工作人员必须注意到关联文物安全的每一个细节,否则一失万无。从打开盒子不扣好扣子到倒置,一步错,步步错,最终酿成悲剧。

  流程不执行等于零

  台北故宫文物损毁事件是违反规章和操作流程的典型案例。在博物馆中建立科学的操作流程非常重要,从包装到打开的方式、保存文物的环境以及监控其保存状态,每个环节都要有详细规范。包装盒需要附带特定的标识以提醒工作人员,尤其是一个盒子装有多件文物,更应该有明确的标识,以显现文物的数量、等级、状况等,让工作人员能一目了然知道里面是什么、数量多少以及其他情况。比如共6件文物,拿走1件还剩下5件,拿走2件还剩4件,工作人员对这种包装内的文物应该有非常精准的了解。

  当然,任何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是紧密联系的。有严格的流程规范,还要很好地执行才能确保文物的安全。不管如何包装,如何提示,如何建立相关的流程规章,如果不严格执行规范的话,文物安全的问题随时都可能发生,特别是像瓷器、漆器等易碎的文物和艺术品,还有那些出土的已经埋在地下数千年的文物,其本身就容易损坏,必须用特定的包装、专业的拿取方法,轻拿轻放。(作者陈履生为国家博物馆前副馆长)

(责编: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