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获批 总规模约2683公里
记者昨天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获悉,《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20年-2035年)》已于近日获市政府批复,规划线网总规模约2683公里,包括区域快线和城市轨道交通。其中区域快线由15条(段)线路构成,总里程约1058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由38条线路构成,总里程约1625公里。
区域快线将超1000公里
北京轨道交通历经近60年发展,已形成包含783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及365公里市域(郊)铁路的超大规模线网网络。在新发展阶段,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为统领,构建多层次高效率的轨道交通体系,对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方案显示,北京轨道交通线网由区域快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组成,规划线网总规模约2683公里。其中,区域快线包含市郊铁路线路及新建区域快线,总里程约1058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包含地铁普线、地铁快线、中低运量线、机场专线等,总里程约1625公里。
从功能看,区域快线(S线)是提供北京都市区主要节点之间快速服务的轨道交通方式;地铁快线(R线)是中心城区与副中心、多点新城与中心城区之间快速联系的主导轨道交通方式,线路以服务通勤客流为主,提供大站快车式服务;地铁普线(M线)则强调高密度、公交化服务,满足市民多样化出行需求,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围绕“都”与“城”的建设,规划提出,分区域、分层次形成高速铁路、区域快线、地铁快线、地铁普线“四网融合”,国家级、区域级和城市级三级枢纽锚固的规划网络。其中,国家级客运枢纽主要包括北京北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北京站、丰台站、北京朝阳站、城市副中心站和清河站等。
四环内实现线网面状覆盖
按照“中心城加密度,外围提速度,跨界留联通度”的思路,规划形成了“内面外廊、以快为先、跨界联动、枢纽锚固”的布局。
在市域层面,线网呈现“半环+放射”的形态,围绕副中心和多点新城形成半环构架,围绕中心城区形成多个放射廊道;在中心城区范围,呈现“双环棋盘+放射”形态,其中四环内为面状覆盖、边缘集团为放射廊道式服务;在城市副中心范围,以“环+放射”形态实现面状覆盖;在多点地区提供“一快一普”的廊道式服务;在生态涵养区及跨界组团主要提供点式服务。
具体来看,中心城区主要通过补结构、优衔接、提速度、强换乘,提升整体网络服务水平。城市副中心加强与中心城联系及对新城和北三县的辐射带动,同时加强内部面状网的构建。多点地区充分发挥既有轨道廊道作用,原则上均提供“一快一普”的轨道服务,重点方向提供“两快”条件。生态涵养区采用“市郊+城际”的复合服务模式,实现高效绿色发展。
北京轨道交通线网将实现“一张网”运营,形成多个四网换乘枢纽。同时,通过优化火车站与地铁高效衔接,并对接市郊铁路与城轨运营标准,提供更便捷、多方向、高效能的出行选择。
坚持城市跟着轨道走
规划目标明确,要坚持城市跟着轨道走,提升绿色出行比例,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及功能布局,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轨道上的北京城。
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服务品质,规划提出要提高北京轨道出行比例,未来要实现全市绿色出行占比在80%以上。
轨道交通线网要提升站点覆盖率,站点800米范围要覆盖全市50%的居住人口和56%的就业岗位,覆盖中心城区71%的居住人口和76%的就业岗位、城市副中心81%的居住人口和73%的就业岗位。提升轨道出行效率,中心城区内45分钟可达,副中心内、主副之间及多点至中心城区30分钟以内可达;生态涵养区及跨界组团至主副中心1小时以内可达。
此外,规划提出,要培育站点周边“轨道+慢行”“轨道+公交”出行模式,在公共交通不完备的站点周边,合理推动驻车换乘。加快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慢行设施建设,构建安全、便捷、连续、舒适、宜人的慢行环境。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