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帆暮急沙鸥起 波影晴涵野树稠
◎户力平
说到“北京的母亲河”,人们便会想到有“北京第一大河”之称的永定河。千百年来,她孕育、催生、抚养了北京城,是北京的生命之源,文化之根。其实,除了永定河,在北京还有几条河流,也被称为“母亲河”,多是各行政区内历史最为悠久、流域面积最大、历史与文化积淀极为丰富的河流。
[房山]不是拒马河,而是大石河
原本以为拒马河历史悠久,水面宽阔,当是“房山的母亲河”。当我与房山区文旅委的朋友交流后,方知大石河才是“房山的母亲河”。
我首先探寻了大石河的上游。驾车沿108国道而行,至房山区河北镇东庄子村,便看到一条河几乎与108国道并行而上,这就是大石河。沿着河流相伴的国道一路西行,一个多小时后来到大台村附近,河道逐渐变窄,几近干枯。
房山的朋友介绍说,这里便是大石河的上源。大石河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的北拒马河支流,发源于房山境内西部山区霞云岭乡堂上村。河道在山谷间曲折向东,经霞云岭、长操、班各庄、河北镇等地,在坨里辛开口村出山,到祖村向南出境,至河北涿州码头镇与北拒马河汇合,全长129公里。其中房山区境内有108公里,是房山区境内最长的河流,贯穿区境南北,且历史极为悠久,由此被房山人称为“母亲河”。
我问他,为什么“房山的母亲河”不是拒马河呢?他说拒马河虽然历史悠久,但其在区境内的长度与流域面积远远少于大石河。
他继续介绍,战国时期,大石河称“绳水”,西汉时改称“圣水”。隋代因流经防山脚下,改称“防水”。唐代复称“圣水”。五代时改称“石子河”。金代以龙泉为其源头之一,改名“龙泉河”,至清代未变。民国时改称“大石河”。因系琉璃河的上游,所以泛称“琉璃河”。
大石河先后汇聚了房山区境内的黑龙关、河北村及万佛堂等诸多泉水及丁家洼河、周口店河、东沙河等河流,流经房山平原地区多个乡镇,沿河两岸有村庄近60个,流域面积达1280平方公里,竟占全区总面积的2/3,所以是房山区境内的第一大河。
千百年来,大石河不仅滋润了两岸的肥田沃土,哺育了房山人民,还为水上行船、漕运货物提供了运输条件。
民国时期,随着上游来水的减少,大石河逐渐成为一条季节性河流,只有雨季才见河水,由此逐渐成为一条泄洪河。几年前,结合北京市中小河道治理总体规划,房山区开始彻底治理大石河。
如今的大石河已成为房山区的一条景观河,两侧绿树浓荫,将古老的“母亲河”装扮成一道绿色长廊。
听了文旅朋友的介绍,我对大石河的历史有了新的认识。随后到它的下游继续寻访。
[延庆]妫河,是最具人气的“打卡地”
对延庆妫河的最初了解,源于《北京延庆地名志》上的介绍。当我徜徉于妫河旁的夏都公园,顿觉水面宽阔,景色格外秀丽。
延庆的朋友介绍,妫河是流经延庆区的最大河流,又称妫水河、妫水、妫川,其名始于唐代以后。而妫河原是山西永济县境内的一条小河,传说尧帝为了考验舜,而将两个女儿嫁给他。舜将二女安置于妫河之滨,让她们如普通农妇一样劳作,因而取得了尧的信任。到了南北朝以后,人们附会古潘城(今河北涿鹿县保岱镇)是舜都,所以将潘城中的一条小河改名为妫河,唐朝时曾在潘城中设妫州,唐长安二年(702年)移妫州于清夷军城(今官厅水库附近),而流经此处的这条河也被叫成了妫河。
妫河源自松山,东穿龙庆峡宛转出山,至金牛山西折,经妫川绕康西草原入官厅湖(水库),延绵百余华里,养育了延庆人民,所以被延庆人誉为“母亲河”。
说话之时,便走到妫河女的雕像前。这是根据民间传说雕制而成。早在1500年前,北魏郦道元曾亲临勘察妫河,并在《水经注》中予以赞美。金元两代帝王也耽迷于妫河的山光水色,多次銮舆而来,驻跸不去。到了明清时期,这里已成了旅游胜地。由于延庆境内多山,且妫河多在山谷中穿行,每当落雪后,满川满山皆为瑞雪覆盖,玉树琼林,故有“妫川积雪”之称,为“延州(庆)八景”之一。
延庆之秀集于妫河,延庆之美尽在妫河。她宛如一条绿色的飘带,从延庆城区飘过,构成一道优美的风景,由此成为历代文人雅士寻游的地方。明代宣府巡抚都御史郭登庸有诗赞曰:“村横落日烟犹碧,林隐阴崖雪半留。柝击栖乌惊野戍,风轻春雁度山楼。”
百余年前,此地为延庆城南郊,妫河之滨有大面积的滩涂湿地。每年春分后大雁飞回北方繁殖,寒露后飞往南方越冬,时有成群结队的大雁在此栖息。近20年来,经过综合整治,疏浚了河道,修筑了河堤,并依托妫水河及两岸林地,建成多处水岸公园,形成了以水为轴、以林为体、山水相依的景观,其美在山、石、林、水、花、草一应俱全,雅在于清、幽、静、野四味兼具,由此成为延庆最具人气的“打卡地”。
[门头沟]永定河,将最美的腰身展现于此
几次到门头沟寻访,门头沟的朋友提起永定河,都会自豪地说,她不仅是“北京的母亲河”,也是我们“门头沟的母亲河”。因为她与门头沟的渊源可追溯到300万年前。
与永定河文化研究会的朋友相约于永定河畔的永定河公园。刚一见面,他就向我介绍起门头沟与永定河的渊源。
他说,门头沟有个古村落,叫三家店,是连接京城与西山的重要门户。300万年前,就是在这里,古老的永定河奔出太行山,冲积出了一片坦荡的平原,因而产生了“北京湾”这片适合生衍的沃土,其中就包括今天的门头沟。
永定河北京段共有170公里,其中门头沟段就占到了102公里。如果仅仅就流域面积而言,永定河在门头沟区的流域面积中是最大的,达到了1368平方公里。由此,永定河作为北京的“母亲河”,将170公里的身姿留给了北京这座城市,而在这其中,它又将一半以上的流域面积留给了门头沟,为此,门头沟人自豪地说“母亲河”把她最美的腰身展现在了门头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门头沟人,所以,永定河更是门头沟的“母亲河”。
置身于永定河畔,满眼水清景秀的景致,河岸因水而绿,河景因水而美,游人因水而悦。
永定河公园以永定楼为主题景观,以永定河观景台、永定河文化墙、永定河母亲雕塑为辅助景观,浑然一体,集中体现了永定河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而永定楼既是京西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线,也是门头沟的标志性建筑。
[昌平]温榆河,曾号称“铜帮铁底”,具有良好的通航条件
温榆河是昌平区第一大河,流经昌平区中南部的大部分区域。
寻访温榆河幸有家住温榆河畔沙河镇的文史研究者张先生的陪同,其研究昌平文史十余年,是个“昌平通”。
我们沿着温榆河畔的小路边走边聊,说起温榆河的历史,张先生如数家珍。他介绍,温榆河发源于昌平区军都山,上游由东沙河、北沙河、南沙河等支流汇合而成,至通州区通惠河口入北运河。在北京城还没诞生的时候,温榆河已形成,它是北京地区最古老,也是最早被开发利用的河流之一。
温榆河之得名,一说源于泉水温热,寒冬不冰,故名“温余水”,后谐音为“温榆水”“温榆河”;二说源于开河后,两岸长满榆树,繁茂成荫,河水清澈明亮,遂称之“温榆河”。
温榆河之名最早正式见于《汉书·地理志》,称“温馀水”。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时也称“湿馀水”。而《辽史》记载“顺州有温榆河”,元代称“榆河”,又俗称“富河”。
温榆河曾号称“铜帮铁底”,具有良好的通航条件。相传,汉代就有从潞河(今北运河)到昌平的运粮船航行于河道上。金大定十年(1170年)疏浚温榆河下游河段。元至元元年(1264年),疏凿从通州沿温榆河北上至北沙河的水道。明代修筑皇家陵寝,并在昌平居庸关一带大量驻军,其粮饷也是通过温榆河运输的。明隆庆六年(157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两度疏浚温榆河水道。漕粮由通州沿温榆河上溯到沙河巩华城。同时商船也可沿温榆河直驶安济桥下,即今天的沙河镇一带。
昌平境内的大小河流,大多为温榆河的支流,也就是在温榆河的流域范围内,所以说温榆河是昌平的“母亲河”,应当之无愧。
不自觉中,我们沿着温榆河走了一个多小时,已来到地处温榆河上源两大支流南沙河与北沙河交会处的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
张先生介绍说,历史上这里河道较宽,河水流量大,后来随着环境变迁,形成了沙滩、湿地。为保护和改善温榆河的生态环境,多年前进行了整治与改造,而今绿树掩映、繁花点缀,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地方。
[顺义]潮白河,因“时作响如潮”而得名
寻访潮白河,幸有顺义的一位文友相伴,他是顺义前俸伯村人,也是一位文史爱好者。
乘坐地铁15号线,终点便是俸伯。与顺义的文友会合后,便向西而行,随后沿着河东的左堤路边走边聊。
朋友告诉我,潮白河是流经顺义区域最大的河流,贯穿南北,滋养了两岸的土地,形成了沿河特有的风景和经济发展带,所以被顺义人称为“母亲河”。
他打开一张顺义地图,一边指着一边告诉我:潮白河上源有两支,东支为潮河,因“时作响如潮”而得名;西支为白河,因河道多沙,且沙粒洁白而得名。两河呈V字形分布,河自北向南注入密云水库,南出密云水库后再向南汇合成潮白河。随后继续向南,流入顺义区境内,流经38公里,河面宽度平均500米,较宽水面达800米。
潮白河曾是古代一条漕运河流,其漕运历史可上溯到秦代。秦始皇“海运饷边”时,曾征集军粮,运至当时的北方重镇渔阳郡(今顺义、密云一带)。辽代潮白河仍然是水运要道。为了漕运的需要,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将潮、白两河的汇合点由今天通州上提到今天的顺义牛栏山。明代为了由漕运供应密云一带防务官兵的粮草,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开白河东道,并对潮河进行疏导,引白壮潮,两脉合一,并把两河的汇合点继续北而移动,由此拓展了航运河道。
作为北京第二条大河的潮白河,是北运河的重要水源,纵贯顺义南北。两千多年来,在顺义大地上孕育出灿烂的文化。因其河道宽阔,沿河景色优美,故有“北京的莱茵河”之别称。而作为“京郊粮仓”的顺义,百余年来依赖着潮白河的滋养。至少在三四十年前,潮白河畔有着大面积的农田,每到金秋时节,稻浪翻滚,一派迷人的丰收景象。
我们沿着河堤走出了三四里,只见河的两岸林木茂密,郁郁葱葱。远望,波光粼粼的潮白河似玉带飘落于绿树浓荫里,河中一个圆形的巨大水车,引人注目。漫步于此,心中几多惬意,不由得使我想起明代进士董方的那首《白河渔舟》:“风帆暮急沙鸥起,波影晴涵野树稠。遥望孤灯明灭处,芦花滩里钓鱼舟。”作为北运河上源之一的白河,河道宽阔,诗人写秋天滚滚河水向远方流去,各种船只在雾霭苍茫的河面上行驶,摇橹声响成一片,好一派江南水乡的景象。
[平谷]泃河 流向自东向西,异于大多河流
泃河是平谷区第一大河,源于河北兴隆县芧山、青灰岭一带,经天津蓟县流入平谷境内,注入金海湖,西流至平谷区城东及南,在马坊镇东店村出市境入河北三河。平谷境内河道长54.4公里,流域面积952平方公里。
据平谷区文联的朋友介绍,泃河古称泃水、广汉川。1500年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泃)水出右北平无终县西山、白杨谷。西北流迳平谷县,屈西南流,独乐水入焉。水又左合盘山水,东南迳平谷县故城东南,与洳河会。”
早在战国,泃河水道就已通航。《平谷县志》载:“东汉末期,曹操开凿平虏渠、泉州渠,引河水入沽水,开辟了平谷及沿河各地的水路交通。”这无疑为以后各代南北物资交流、军事供应打开了通道,从而扩大了泃河水运的范围和规模。泃河漕运延续到民国时期,达两千余年。又载:“平谷县境内以泃河、洳河为巨流,春冬作桥梁,夏秋用舟楫,以济行人,沿河田园多资灌溉。”特别是明永乐元年(1403年),平谷成为边防要地,县内驻军数万,驿船由今天的天津装载粮食、海盐和军需品,沿蓟运河北上,运往平谷,再将平谷、密云各县的果品、药材、皮棉等物品运往天津、塘沽和京城各地,每天几十只船舶来往通运泃河之上。
泃河的流向也极为特殊,北京的河流大多是西北向东南流,而泃河平谷段主要是由东向西流。据考古发现,平谷先民在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迁徙到泃河流域生活,六七千年前创造了灿烂的上宅文化,商周以来各代居住遗址,及城、博陆城、老县城等均与她相依,赖以生息。
历史上,泃河为平谷广大区域供水、灌溉、航运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在是平谷区泄洪与排涝的主要河道,也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
千万年来,泃河奔流不息,横穿全境,滋养着京东这方土地,由此被平谷人称为“母亲河”。
[通州]大运河 “万舟骈集”“仓庾都会”持续了700年之久
说到大运河(北运河),首先想到的是通州。可以说通州自诞生的那一天起,便因水而兴,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元、明、清三朝,京杭大运河成为南粮北运的战略通道,通州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北首,承担着维护京城军事与漕运安全的重任,使通州的战略位置再一次跃升。“万舟骈集”“仓庾都会”成为通州盛景,持续了700年之久,由此通州人将大运河誉为“母亲河”,因为通州古城的发展、物产、风情,无不与大运河息息相关。
到通州来旅游,必游大运河,而我的寻访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但对通州与大运河的渊源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寻访大运河很是方便,因为地铁6号线设有“北运河东”与“北运河西”两站。我走出北运河西站,大运河便近在咫尺。走上横跨运河的玉带河大桥,向东而行,便是大运河公园,掩映在绿树浓荫里,虽然没有什么著名景观,但环境很是幽雅。
有史料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通州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而“通州”之名则因“漕运通济”得名。秦朝设立郡县,通州属渔阳郡。秦始皇为了加强对于辽东地区的管理所修建的蓟襄驰道就经过通州;西汉时,因通州区域靠近当时的高速公路——蓟襄驰道而设立“路县”,其城池就在今潞城镇古城村;东汉时,因此地多水,改“路”为“潞”,始称“潞县”。
据《古韵通州》记载:通州历来为京东交通要道,漕运、仓储重地。运河漕运,国脉所系,历朝视通州为肘腋,于是通州有了“乃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的美誉。当年南来北往的船队、游客在这里相互交织、川流不息。码头、粮仓、商家、酒肆、客店,一应俱全。由运河而带动起来的通州,曾经极度繁荣兴旺。
漫步于运河畔的运河公园,所有景观呈现着运河文化元素。只见不远处停靠着多只装饰鲜艳的游船。走进一问,方知是游船码头。游船为上下两层,站在上层平台可远观大运河的景致,而下层的船舱内设有座椅,透过窗户可欣赏大运河两岸的风光。
继续向北而行,便是大运河文化广场。穿过一座高大的牌楼,左右各有四篷高大的帆船雕塑造型,仿佛鼓风而动。往前行,只见主路中间铺展着约五六百米的花岗岩石雕,名为“千年运河”,记录着运河的沿革。
在大运河畔寻访,先后与几位老人攀谈,说到大运河与通州的渊源,他们都自豪地说,这大运河是我们“通州的母亲河”。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