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朝阳区疫情感染源锁定幕后 16个小时锁定感染来源线索
从朝阳区发现1例本土确诊病例,到在北京疫情发布会上公布溯源结果,前后仅经历了48个小时。26日,疾控部门首次揭秘快速锁定感染源的幕后过程。
7月22日清晨,朝阳区疾控中心接到第三方实验室报告,社会面筛查发现一管10混1初筛阳性。应急处置人员迅速响应,在对原始标本复核检测的同时,第一时间直扑10名混检对象家中,采集本人与同住人员标本进行检测。同时,多组流调队员针对10名人员进行预流调,了解是否为高风险岗位人员、近期有无进返京等可疑情况。
朝阳区疾控中心流行病和地方病控制科科长助理齐啸说,找到10名人员后,疾控人员先对他们进行了现场抗原快检,结果呈阴性,没有明确指向。当日核酸检测结果出来后,才最终确定阳性人员是其中一位退休人员。
争分夺秒,溯源和管控工作同步推进。确诊病例第一时间被转移到定点医院,流调队员通过面对面、视频连线、电话核实等方式,帮助其回忆居家生活时接触过的人和物。
“您这几天有没有外出就餐过”“最近家里来过亲戚朋友吗”“您平时爱吃什么,购买过冷藏冷冻食品吗”……一个个看似普通的问题其实都经过巧妙设计,溯源的巨大进展就来自对病例深入细致的流调。
得知病例发病前曾网购过冷链食品,流调人员连夜出动,再次前往病例家,有针对性地进一步调查采样。经查看网购记录和食品标签,线索对上了,流调感染来源在16小时内初步锁定。很快,可疑食品的核酸检测结果也佐证了疾控部门的判断。
在精准判定风险人员范围的过程中,判定的起始时间还曾经历过一次调整。“确定了感染来源为进口冷链食品后,经科学评估,我们将7月18日及之前的相关风群人员予以核减。”齐啸解释,病例感染来源明确后,其接触感染源之前接触过的人员是不可能具有感染风险的。“对风险人群进行核减基于科学的研判,在不失一处、不漏一人的基础上,避免发生误伤。”
24日,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在北京疫情发布会上,公布了溯源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这起疫情调查处置正值周末,给疫情防控留出了有利的窗口期。齐啸说:“我们在心里给自己划了一条线,尽全力在周末搞清楚源头,科学调整防控措施,尽可能减少对市民工作、生活的影响。”
“这起疫情之所以发现、处置及时,是基于疫情以来本市建立了敏感的监测体系和高效的应急体系。”朝阳区卫健委副主任吴兴海以疾控部门举例,该区疾控中心每日有近百人的机动部队24小时待命。他们随时备战、随时响应。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