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条例》施行之后,为玛纳斯保护传承带来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世代传诵的一首韵律优美的大型英雄史诗,与藏族的《格萨尔王》、蒙古族的《江格尔》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2006年5月,《玛纳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文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实现系统性保护
《条例》共有26条,规定了对柯尔克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包括保护和传承措施、研究、翻译和出版以及文学和艺术创作。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意娜看来,《条例》的颁布体现了玛纳斯保护的重要升级。它从区级层面有针对性地制定法规,为玛纳斯提供了刚性的法律保障。《条例》的突出特点是系统性、整体性保护。它不仅保护史诗文本本身,还涵盖演唱艺术、相关器物、场所、传承人等文化生态系统,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保护场域。
“整体性保护是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形成的重要理念和有效方式。《条例》明确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玛纳斯的7个主要分布区域,形成了跨地区的协同保护网络,这为玛纳斯的整体性保护提供了很好的实施框架。”意娜告诉记者,这种立法保护模式不仅对《玛纳斯》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全国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特别是口头传统类项目的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示范。
“立法保护是《玛纳斯》史诗形成以来的一项重要举措,影响极为深远。”《玛纳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江努日·图日干巴依说,未来应在《条例》支持下,将其纳入课堂教学,让更多青少年了解这部史诗,进一步推动玛纳斯的保护与传承。
推动《条例》落地
玛纳斯主要分布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地。
“我们高度重视《条例》的贯彻执行,按照《条例》各项要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健全机制、创新方法、强化保障,使其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发展。”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玛纳斯》史诗保护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在《条例》施行当月,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立即制作《条例》展板和宣传手册进行展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柯尔克孜文),发放《条例》全文读本。并把《条例》的解读纳入当地相关干部教育培训课程。同时,按照《条例》第六条要求,把《玛纳斯》保护工作纳入全州文化发展规划,并建立各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区(县、市)均设立专项资金。此外,依据《条例》第五条要求,形成“1+2+N”的非遗保护网络体系。具体而言,“1”是指建立州《玛纳斯》史诗保护研究中心,统筹负责全州非遗工作,“2”是指建立县(市)非遗中心和“玛纳斯奇”协会,“N”是指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各类专题非遗馆。
为积极推动《条例》落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还将加快完成州和区(县、市)《玛纳斯》普查,并对普查结果进行分类登记,在普查基础上建立起完整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并对全州40名自治州级《玛纳斯》代表性传承人(玛纳斯奇)进行新一轮的履职评估。同时,推进玛纳斯保护传承和宣传展示活动以及研究工作。在数字化保护方面,将建立市、县两级非遗数据库,对代表性项目及其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料、图片等均进行了数字化存储,只要获得授权,便能查阅相关信息。
“《条例》实施以后,在工作机制上,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保护机制。在资金保障、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参与方面都有据可循,并且在《条例》框架指导下能更细化地完成各环节的工作。这改变了过去相对分散的保护模式,形成了更加统一协调的工作体系。”意娜说。
值得一提的是,《条例》第八条提出:“艺术团体组织开展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艺术创作。”今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歌舞团创排了玛纳斯主题的舞蹈作品。“《条例》的出台,让我们能够更积极地投身于文艺事业中。”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歌舞团党支部书记杨花明说,希望通过国家级舞蹈大赛的影响力,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努力,传播《玛纳斯》文化。
“《条例》对各个环节进行明确规定,有助于未来规范地吸引更多力量参与玛纳斯保护工作。”意娜说,这种变化让保护工作从主要依靠热情和自觉,转向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规范化保护。
更好地记录、传播
《条例》充分考虑了玛纳斯的独特性。《玛纳斯》作为口头传统和民间文学类的非遗项目,与手工艺等具有良好市场适应性的非遗项目有显著不同。它以公益性保护为主,需要持续投入,从政策、资金、人力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提供保护。《条例》针对这一特点制定了相应的保护策略,确保项目能够得到制度保障,为《玛纳斯》的长期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条例》还为研究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框架和标准,有力推动研究资源的统一整合和跨学科交叉研究。目前,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玛纳斯》研究的团队与中国社科院语言学重点实验室联合启动了《玛纳斯》史诗演述的数字化采录工作。
“《条例》为数字化保护研究提供了长远保障,有助于未来越来越多跨学科交叉研究的顺利实施。”意娜说,《条例》的出台有助于未来在数字化语境下,更好地做好记录、储存和传播工作。他们开展的多模态采录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在相关条例的指导下,数字化记录、储存和传播将更加有效地开展。(本报实习记者 王伟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