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这股澎湃“新潮”正涌向双赢未来

发布时间:2024-03-14 09:32: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机遇东方来】

  光明日报记者 阮紫嫣

  “嘟——”新年伊始,一声雄浑的汽笛声响彻深圳港小漠国际物流港,只见一艘长约200米的巨轮浮于海平面之上。这是中国汽车制造商比亚迪首艘自主滚装船“开拓者1号”。它将搭载着约5000台国产新能源汽车,驶向荷兰符利辛恩港、德国不来梅哈芬港等欧洲港口。

  “德国最大的汽车港口希望从进口中国汽车中受益。”德国媒体这样评价道。此次航行中,作为欧洲第四大港口、全球最大的汽车港口之一,德国不来梅哈芬港迎来了约3000辆中国电动汽车。

  130多年前,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在德国诞生。如今,中国制造的新能源汽车正成为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民众的优选之一。有分析称,新能源汽车的崛起,让汽车产业的格局发生转变,全球汽车供应链重心正转向中国。

  数据也在印证这一观点。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首超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其中每3辆出口汽车就有1辆是新能源汽车。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958.7万辆和949.5万辆,在全球占比超过60%,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

  一辆辆国产新能源汽车乘风“出海”,随之也将中国的发展机遇带向全球。

  在泰国、老挝、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的街头,上汽、比亚迪、哪吒等中国品牌的电动汽车随处可见。“这里简直就像是中国电动汽车的展览会!”有业内人士感叹道。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在东南亚的市场份额显著提升,占比约为75%。中国电动汽车不仅让多国民众享受到更为现代、科技、绿色的出行方式,也给当地带来更多经济发展机遇。

  今年年初,比亚迪宣布将进军印度尼西亚市场,计划在当地投资13亿美元建设产能为15万辆汽车的工厂。去年,哪吒汽车宣布将在泰国建立首个海外工厂,并计划将其打造为该企业出口东盟的主要制造基地。有专家指出,上汽、长城、比亚迪、哪吒等多家中国车企宣布在东南亚建厂,这不仅在基础设施、上下游产业链等方面给当地带来资金支持,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也以“授人以渔”的方式助力东南亚新能源汽车制造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中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合作也日益紧密。2月底,小鹏汽车和德国大众汽车签订合作协议,加速电动汽车开发;远景动力宣布在法国建设动力电池超级工厂;宝马第六代动力电池项目已经在沈阳动工……拥抱新能源趋势、共同做大产业“蛋糕”,正逐渐成为中欧车企的共识。

  新能源汽车为何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民众的青睐?当前,全球变暖日益加剧,而全球交通系统排放量占据了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5%,这一比例还在持续增长。世界资源研究所在《2023年气候行动情况》报告中提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几乎是去年全球在应对气候变化各项行动中唯一令人满意的类别。

  然而,受电动汽车充电慢、设施不完善等影响,诸多国家与企业近年来纷纷宣布推迟全面电动化的目标。英国宣布将“2030年燃油车禁售令”推迟5年执行,德国梅赛德斯-奔驰宣布将其电动化目标推迟5年至2030年。在美国,苹果公司2月底宣布终止开发投入10年之久的电动汽车项目,拜登政府也很可能推迟此前拟议的到2030年电动汽车产量占比达60%的计划。

  在此背景下,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扛起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大旗。在2月底召开的第六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多位代表点赞中国新能源汽车,称“中国制造”将助力全球实现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肯尼亚总统办公室气候特使阿里·穆罕默德在会上表示,肯尼亚道路上几乎所有的电动汽车都来自中国,中国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向电动汽车转型并减少碳排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肯尼亚电动汽车初创公司BasiGo与比亚迪合作,已成功投放了17辆电动公交车。

  中国新能源汽车高性价比的背后,关键在于中国的动力电池产业领先全球。在燃油车时代,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而在新能源时代,动力电池则成为“胜负手”,关乎汽车的性能与售价。据统计,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目前排名前十的企业里,中国动力电池厂商占据了六席,市场份额超过56%。可见,中国正主导着全球电池供应链。外媒评价称,中国车企不仅拥有潜力巨大的产能优势,还在技术上居于领先,“雄厚的技术带来成本优势”。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也是进阶的中国制造业的一个标本。“中国制造”正向着“中国质造”和“中国智造”迈进。毕马威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出口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先进制造业产品所占份额持续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板、锂电池已成为中国出口的亮点。国际能源署在报告中表示,中国通过持续发展太阳能、风能和储能电池,强化了在全球舞台上作为能源创新者的地位。

  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以合作共享中国机遇。作为当今“中国制造”的标本,中国新能源汽车宛如一股澎湃的潮流,带着促进经济增长与应对气候危机的双赢方案,加速向全球涌动。

  《光明日报》(2024年03月14日 12版)

(责编: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