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助力“送教上门”
作者:尉言章(安徽省砀山县特殊教育学校)
自开展送教上门工作以来,送教对象的需求与送教教师相关专业知识不匹配,是影响送教质量的关键因素。如何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规范、高效的送教服务,成为当下“送教上门”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其强大的云计算、智能化大数据深度分析技术等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支撑体系,助力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改革发展。这对于提升特殊教育质量来说是重要契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开发相关软件、打造网络平台或智能机器人,多维度助力“送教上门”。
评估工作信息化。一是基本信息收集信息化。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残疾类型、致残原因、父母健康状况、家庭教育环境等信息,这是个性化教育方案设计的基础数据,其收集方式在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这一环节,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隐私,防止信息外泄。二是评估量表信息化。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的障碍类型千差万别,对其进行功能性评估、认知评估等各种专业评估工作,是送教工作的首要任务。可以通过软件平台或智能机器人对基础数据进行智能分析,推荐个性化的评估量表,以解决送教教师因专业知识不足而无法科学评估的问题。三是评估过程趣味化。人工智能让单调的评估变得更丰富多彩。可以通过技术设计开发相应的评估游戏,对被评估者操作游戏的行为过程开展智能分析,提高评估效率。四是评估数据分析智能化。通过人工智能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以形成数字化的综合评价,发现有特殊需要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使教师对残疾学生有了更加科学、精准、全方位的认识。
教育目标精准化,教育方案智能化。一是进行智能化目标分解,实施精细教学。根据有特殊需要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结合学生的智力情况,由软件平台对教学目标智能细化分解,生成年度康复教育目标和月度康复教育教学目标等,从而帮助送教教师更科学、专业、精准、高效地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二是通过软件平台公司与特殊教育领域及医疗康复专家合作,将问题行为、干预方案、教育康复方式、相应的教育方法与教学工具等集合建立数据库,形成规范科学的送教方案,以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并对过程进行再评估。依据科学专业的教学方案范本,送教教师可以依照范本和自己的教学康复环境再次进行方案的二次校本开发,既让送教方案更加贴近送教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又能保证送教方案的专业科学精准。平台开放上传教学方案的端口,送教教师把自己二次开发的教育康复方案上传云数据库,完善充实送教方案大数据库并全国共享。此外,大数据实时记录分析送教过程,并及时修正送教方案,真正实现大数据驱动精准教学。
规范档案,协同合作。送教对象评估、送教目标精准推荐、送教方案智能生成、送教活动实时记录等大数据资料等都通过云端保存,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的能力,定期对教师送教效果及学生成长进行记录并评估,形成科学规范的数据档案。基于人工智能的“送教上门”,需要政府、社会、高校、技术企业、一线教师、医务工作者等多方面的支持合作。因有特殊需要儿童残障的复杂性,对教育的个性化需求高,尤其是数据库建立、物联智能游戏开发等专业性强、工作量大,需要多方合作。
规范、专业的送教是一线送教教师的迫切需求,是学生及家长的殷切期盼。在多方协同下,人工智能特殊教育康教结合新业态将助力“送教上门”更上一层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