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宠游客上“大餐” 吉林冰雪诚意满

发布时间:2024-01-22 15:03:00来源: 中国旅游报

  从延吉网红弹幕墙户外演艺新玩法,到长春动植物公园西游世界“换装”登场,从制作1.5米的巨型糖葫芦,到用挖掘机“带飞”前来旅游的南方游客……连日来,吉林省秀冰雪、亮“绝活儿”,凭借花样翻新的待客方法火热“出圈”,助力东北旅游市场持续“升温”。

  花式营销 热情邀客

  元旦以来,哈尔滨文旅火爆出圈,作为邻省的吉林省公开发文,在各大平台真诚在线求支招,希望家乡的美景和文化被更多人看见。在收到网友建议后,吉林省文化和旅游系统迅速落实、整理攻略,给游客送礼物、免门票,引发网友热议:“吉林主打一个‘听劝’。”这种“听劝式”宣传得到网友的认可和支持,“全吉林都在为吉林文旅操心”登上抖音热榜。吉林文旅业界表示,在兄弟“尔滨”的爆火下,咱吉林也必须得跟上。

  “组的是天团!上的是大餐!送吉祥如意!过咱们中国人自己的大年!吉地过年,吉祥如意!”1月8日,一则暖心视频在抖音和视频号上“出圈”——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线上喊话:“吉林文旅天团开始整活儿了。”以“吉地过年吉祥如意”为主题,端上“文旅饕餮大餐”,邀请游客来吉林赏美景、玩冰雪、尝美食、过大年。

  日前,来自广西南宁的11位“小砂糖橘”抵达吉林体验研学活动。带领“小砂糖橘”去长影旧址博物馆看电影是如何做出来的,坐复古的54路有轨电车感受民国风,“撸”小东北虎……吉林抢抓机遇,热情接待小游客们,及时播报“小砂糖橘”行程动态,并对吉林丰富的美食、美景资源和民俗文化等进行宣推。不少网友表示:“吉林非去不可了。”

  厚实家底 亮丽多彩

  长春市组建红旗车队接送游客,打造1.5米长的“巨型”糖葫芦;吉林市网红公交车闪亮登场;延吉市网红墙下千人蹦迪;梅河口海龙湖冰雪大世界“开坦克”带游客游玩……吉林全省各地接力“宠客”,为游客带来“新奇”且温暖的旅游体验。不少网友表示:“太硬核了,吉林的家底就是厚实。”

  在长春市万象城商场门前,高达数米的冰封玫瑰墙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拍照,22岁的刘莹就是其中一员。吉林是刘莹东北自由行的最后一站。“吉林之行收获太多了,比如长白山,连绵起伏的白色山脉、漫山遍野的玉树琼枝,这正是我想象中的‘林海雪原’。”吉林不仅有高山白雪,还有蓬松轻软的粉雪,晶莹剔透的雾凇,雄伟壮观的冰瀑,流光溢彩的冰雕……冰雪黄金纬度带的地理优势,让吉林具有开拓冰雪旅游的“硬实力”。

  “民俗文化是吉林冰雪旅游的魅力所在。”南京游客小可向记者讲述她的吉林之旅,穿着朝鲜族传统服装,当一天“延吉公主”;在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建筑内,品尝当地人酿制的米酒;在西市场吃汤饭、江米鸡,看打糕摊的大叔挥舞锤子,这样的旅程不仅有特色,还有满满的烟火气。

  走进四平叶赫那拉古城,探索满族重要发源地;探访松原查干湖的冰天雪地,玩冰雪、品鲜鱼,感受千年渔猎文化魅力;打卡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了解当地文化,品尝特色美食……淳朴的民风与多彩的民俗,生动彰显了吉林冰雪旅游的“软实力”。

  也正是“硬实力”“软实力”的融合发展,让吉林冰雪旅游渐入佳境。携程平台发布的2024年元旦跨年旅游报告显示,吉林省元旦假期整体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10%。即将到来的春节假期,吉林订单量预测同比增长560%。

  用心用情 赢得点赞

  游客来了,考验也来了。如何让“流量”变“留量”,将客人留下来?吉林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在服务上贴心,游客才能舒心。“太感谢你们了。我第一次到东北旅游,准备得不充分,下次再来就有经验了。”近日,在长春市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一名来自福建的游客穿得单薄,又在景区内游玩了较长时间,鞋袜和裤子都湿透了。在接到游客求助后,景区观光车驾驶员及时将游客送到游客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立即找来电暖器、暖宝宝供游客取暖,找来新袜子和裤子,让游客换上,并帮助游客把湿衣服烘干。对于这种热情的帮助和服务,游客感到非常暖心,连连向工作人员道谢。

  “要让来吉林的游客吃得放心、住得舒心、玩得安心,持续扩大吉林冰雪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吉林省文旅行业安全生产及旅游服务质量专题视频会议于近日召开,特别强调要让游客“宾至如归”,平安悦享来吉旅游。

  吉林火热的背后,除了白山黑土的秀美,地方政府“真金白银”的促消费举措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向游客展示了满满的诚意。近期,吉林省多地发放政府消费券,覆盖景区门票等多个领域。

  为最大程度满足旅客的出行需求,南航吉林分公司增加运力投入,优化航班航线网络,春运期间在吉林进出港航班计划增加787班次,每天进出港航班将达到130班。延吉机场加密、新增至上海、杭州、济南等春运航线,通化机场增加至上海浦东航线。

  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用心提高服务质量,用情接待八方来客,让广大游客在这个冬天,感受到高品质的旅游体验。(刘冬雪 本报记者 刘玉萍)

(责编: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