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解锁振兴密码 “回家”见证幸福生活
冬至大如年,“村晚”来团圆。12月22日,全国“四季村晚”之冬季“村晚”主会场活动在浙江丽水古堰画乡举办。行进式演艺《画乡渡》采用船帮号子、情景展演、古今对话等多元形式,由“村晚”无缝衔接至“村玩”沉浸式体验,与千年古镇的文雅韵味、时尚画乡的艺术风格融为一体;处州麻糍、糖画、豆腐丸以及斗茶、斗咖、斗瓷、斗书、畲族彩带、剪窗花等带来浓浓年味……在丽水,这样的“村晚”已经举办了43个年头,成为乡村振兴的浙江样本、文化密码。
传承:从星火到燎原
在浙江丽水,“村晚”是一个村落的集体梦想,更是万家灯火、温暖人心。1981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大地万物复苏。春节临近,丽水深山里的小山村却没什么过年的气氛,冷冷清清。庆元县月山村村民吴绍利灵机一动,和几位“文艺”村民聚在一起,在自家敲起锣鼓、拉响琴弦、唱起民歌。在音乐的带动下,村民不约而同地围拢过来,开心地笑、开心地聊、开心地唱……第一台“月山春晚”就此诞生。
自编自导、自演自赏、自娱自乐,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幼稚孩童,全村总动员。从当初月山村“村晚”的一枝独秀,到如今的千村竞秀;从一副锣鼓、两把二胡、三支笛子支起一台晚会,到四个季节、五座城市、九县连环共襄“回家”盛举……“村晚”走过“不惑”,从星火到燎原,从农村走向“地球村”,从一个村的“团圆宴”成为中国乡村节日记忆。看过“村晚”,总有人感慨:“村晚”年年入人心,依仗的是土生土长的亲和力和接近群众生活的无限性——“演的就是我们的生活。”
月山村“村晚”主策划吴艳霞说:“2000年之前,我一门心思要走出大山;因为‘村晚’,又千方百计回到家乡。这是一种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遗传。”至今,丽水已有65%的行政村实现自办“村晚”,每年都有1200余个行政村自办“村晚”。
创新:从活动到品牌
凝聚村民情感、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从活动到品牌,“村晚”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共富IP。2019年,丽水乡村春晚入选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2021年,“村晚”作为全国推广的三大群众文化品牌项目被写进《“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2年,“村晚”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标配,丽水市申报的“乡村春晚建设”成为浙江省唯一入选的全国乡村治理体系类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项目;今年9月13日,“丽水村晚”成为浙江唯一入选首届中国群众文化品牌发展大会的全国优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类案例。值得一提的是,丽水还牵头组建了全国乡村春晚百县联盟,成立了中国乡村春晚研究院,全国共有23省552个县6.4万多个村参与乡村春晚“百县万村”网络联动。
近年来,丽水启动“村晚”乡村文化“百名帮扶骨干、百名村晚导演、百名村晚主持、百名村晚民星”的“四个百”人才培养工程,组织文艺骨干与百村结对帮扶,以乡镇文化站为载体,培训吸收骨干、组建专业队伍备战“村晚”。目前,丽水已培育各类“村晚”队伍1860多支,“村晚”民星、导演、主持等人才1600余名。在丽水市文化馆馆长季彤曦看来,“村晚”的最大魅力就是“乡村是主体、群众当主角”。
发展:从娱乐到赋能
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过程中,丽水各地文旅深度融合和乡村全面振兴,开辟产业特色乡村春晚728台,开发乡村春晚体验线路10条,主客共享文化旅游“全年旺”,开拓全市1273个景区村乡村旅游市场,每年实现“春晚红利”15亿元以上。
在丽水庆元,每年“村晚”演出当天,月山村都要举办农产品展销会,方便游客购买当地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农户在甜橘柚果园里办起“仓库春晚”,长在树上还没来得及采摘的水果,就被看“村晚”的客户订购一空;在丽水莲都,2023年春节期间23场精彩的“村晚”共吸引了9.86万人次观看,其中近一半都是来莲都旅游的外地游客,大幅带动当地乡村土特产销量攀升;在丽水遂昌,游客除了看演出,还能品独特年味、游周边景点,尝农家菜、体验“丽水山居”山乡民宿;在丽水青田,鱼灯舞、百鸟灯等特色民俗表演融入各村“村晚”,村民和国际友人共享文化盛宴,共同欢度中国年。
作为“村晚”的最早实践者,丽水坚持将“‘村晚’为民、乡村主体、村民主角、全民参与、全民创新”作为“村晚”发展的原动力,让“村晚”成为中国乡村最灿烂的舞台之一。“让村民高兴、让游客尽兴、让乡村振兴。”丽水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吴飞飞用四季“村晚”描绘出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徐继宏 本报驻浙江实习记者 周传人)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