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羌族文化,震后新生薪火传

发布时间:2023-11-23 09:46: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一线讲述】

  羌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宁强古称“宁羌”,自夏商以来就是氐羌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3000年的悠久历史,催生了羌绣、竹编等丰富灿烂、特色鲜明的羌族文化和民俗文化。

  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对我县羌族文化遗产造成严重破坏。国家为抢救保护传承羌文化,于同年11月将宁强列入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全县上下拉开了实验区建设的帷幕。

  我们当即成立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宁强县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各级政府组织人员全面收集羌族地区受损的非遗资料及相关实物,建立了全县非遗保护数据库。我们多方争取资金,羌族文化产业博览园、羌族文化博物馆等一批具有浓郁羌族特色的建筑拔地而起。

  在重建过程中,我们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城镇建设规划中,按照“羌文化特色县城建设示范县”的发展定位,突出羌族文化风貌,提高城镇审美价值。在保护区内,建有多个非遗传承展示中心和非遗街区。羌绣、竹编等传习所规模日益扩大,辐射带动力强。以宁强福兴老字号王家核桃馍、宁强麻辣鸡、根面角制作技艺为代表的非遗美食类传习所,也受到游客欢迎。

  今年2月,电影《云朵中的绣娘》上映,不仅展示了羌绣精品“景星麟凤”的制作工艺,还穿插了羌族民歌、服饰、生活习俗等,展现出羌族悠久灿烂的文化。

  在非遗传承过程中,我们编写了《羌娃爱宁强》《羌文化简明读本》等校本教材,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进行培训指导,开设木刻版画工作坊和羌绣、羌舞、羌音合唱等多个社团,让羌族文化薪火相传。

  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生产性保护项目最容易引起民众、政府和企业的重视。我们大力培育羌绣、羌编、羌漆等民营企业,促进了传统手工艺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的良性互动。其中,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组建羌绣传习基地10个,开办社区工厂3家,研发羌绣产品300余种,带动1300余名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让“指尖技艺”化身“指尖经济”。我们还将羌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打造“汉江之源·羌族故里”旅游品牌,并常态化开展“舞动羌城”和“羌风汉韵·梦回宁强”水上夜游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2022年,全县共计接待游客6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亿元。

  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宁强入选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羌绣、羌医药等羌族非遗文化震后重生,正在街头、乡间、校园传承发展。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王美莹、张勇、胡晓军、李玉兰、王洋、万玛加、王雯静、张哲浩、李洁、周仕兴、徐鑫雨、王斯敏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阮紫嫣、李春剑 光明日报通讯员 潘剑)

  《光明日报》(2023年11月22日 07版)

(责编: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